文╱楊鎮全(軍事節目製作人)
空軍清泉崗基地爆發了軍方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毒品案,讓國軍的形象再次受到嚴重打擊,空軍副司令還為此進駐台中,親自善後調查,要為整起事件止血。
事情爆發的第一時間,不少民意代表開始指責國軍紀律鬆散,政論節目上的名嘴痛批國軍管理疏失,更多網路鄉民表示「國軍不意外」,連串的發展,讓空軍備感壓力,前線的官兵士氣也大受打擊。
最後查到超過五十包的毒品,還篩檢出十位官兵確定染毒,好沉重好嚴重的毒品問題,讓國防部長不得不親自到立法院報告,給社會大眾交代,更要說明國軍未來怎麼杜絕毒品,要如何做好反毒。
近十年當兵的大概都知道,軍方雖然沒有全面驗毒的機制,但每次官兵只要收假,就必須抽檢大約四分之一官兵的尿液,看看是否有人休假時吸毒,一旦被檢查到染毒,就必須強制勒戒,役期也必須暫停。
社會輿論一片檢討聲浪,這是因為民眾對國軍的期待很高,希望國軍能夠嚴肅軍紀,期待保家衛國的軍人能夠做到最好。就有立法委員這樣說,很多家長把官兵送到軍隊裡,就是希望能夠把平常在家、在校的惡習改一改,讓部隊長官們協助教化管教。
這是上一輩台灣民眾普遍存在的既定印象,總認為男生當過兵就會長大,男孩就會成熟,變成負責任的男人,不少家長都希望藉著當兵,讓小孩壞習慣可以被改掉,但兵役制度的變革,這樣的社會期待根本不容易做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國民有服兵役的義務,所以早年男孩子念書畢業,都要奉獻兩年給國家,兩年的時間進入軍隊,從軍事基礎教育學起,每天早睡早起練身體,學習團隊合作紀律,兩年下來確實有可能磨掉不少壞習慣。
但隨著兵役制度改變,役期從兩年不斷縮減,到現在八十三年次以後的役男,就只需要當四個月的兵,這短短的役期能學到多少東西?甚至有沒有機會改掉平常生活的壞習慣,確實被很多軍事專家打上問號。
從國防部的資料來看,有染毒情況的官兵,多集中在義務役的官兵,拿軍人當職業的軍士官,比例真的非常低。這數字代表了軍方體系主幹,對紀律的要求確有發揮作用,但只來一年或四個月的士兵,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要求。
很多國軍的領導幹部會說,四個月役期的兵實在很難教,因為時間真的太短,但軍人就是貫徹命令,會希望利用這短短的時間,讓來服役的官兵盡量學到技能,至於家長們最期待可以矯正的壞習慣,就真的不易改變了。而要在這麼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單靠國軍幹部恐怕不夠,還必須要家長、家庭配合,這就跟學校教育必須要家庭一起努力的道理相同。
希望軍隊把入伍服役的役男教好,更需要這個社會、每個役男的家庭支持,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