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紀利男先生(一九四○—二○一六)的音樂人生一甲子,集總監、策畫、編曲、作曲於一身,作品包括流行歌曲、勸善歌與佛道教音樂等千曲,他像春蠶吐絲,至往生前仍創作不輟。
紀先生十九歲由雲林北上,拜楊三郎為師,盡得心傳。他曾受邀籌組樂團至新加坡「海燕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及節目籌畫,締造十年黃金歲月,不僅帶動當地娛樂事業的蓬勃發展,也提供台灣歌星揚名海外的舞台。
一九七二年,他與上官萍(本名劉小茜)結婚,成為音樂人生的命運共同體。一九七八年,他加入日本作曲家協會,成為該協會第一位台灣籍會員,次年,以〈初戀〉一曲榮獲日本第十二回古賀銀賞獎。一九八一年舉家到日本,七年之間,創作了十八首日本風味的曲子,發行《告訴我歸期》(由上官萍演唱),為華語歌壇的第一張CD,並與日本著名薩克斯風演奏家秋本薰合作,出版台灣民謠經典演奏專輯《雨中鳥》、《離別的月台》、《戀之曼珠沙華》等。
一九八七年,他離開日本,定居新加坡,成立「紀利男音樂製作工司」。從此奔波於新加坡、大陸、台灣三地,製作《楊三郎台灣民謠交響樂章》、歌星專輯與錄製發燒片,往往開風氣之先,引領流行音樂。
二○一三年,紀先生完成《道德經》的作曲,有一天,他到編曲老師鄭寶順工作室錄音,上官萍以探戈節奏演唱其中一首,讓一旁的蔡國安驚訝不已,經接觸、會談後,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二○一四年,由紀利男譜曲、蔡國安作詞,共同完成〈觀世音菩薩聖歌〉,並邀請鄭寶順編曲,林彙敏演唱。這年,蔡國安推出《稻仔望花》專輯,並委託基金會進行紀利男的口述歷史計畫。我們歷經六次訪談、一次踏查,逐步建構了《紀利男的生命交響樂章》。
二○一六年十月四日,蔡國安傳來紀先生因肝腫瘤病逝於台大醫院的噩耗。這讓口述歷史計畫團隊大為震驚,「我們將力求更完美的典藏版,以紀念先生。」我如此勉勵大家。蔡國安更積極建議:一、如期完成紀老師的生命史;二、規畫紀利男經典作品演唱會。蔡國安是位知名的會計師,對台灣歌謠有著深厚的興趣,成立古川音樂工作室,兼擅詞曲。二○一○年,他跨領域成立FunUV新媒體集團,為華人在澳洲的最大新媒體。
紀老師的往生,對知才惜才的蔡國安而言,真如錐心之痛。十月十五日,子夜二點零三分,他寫下〈憶情郎〉:「曲已終 夜未眠/幕已落 人未散/風中長廊餘音繞樑/熟悉音符已成絕響/燈已滅……等作品」委婉詮釋上官萍的心聲。他立即傳真給鄭寶順與上官萍。更奇妙的是,上官萍當晚突然翻找成堆的CD,特別挑出標示「日本」的部分,第二天將其中一片交給鄭寶順。
十月十八日,蔡國安人在澳洲,還掛念〈憶情郎〉的作曲與錄音的事。鄭寶順來電話並播放〈憶情郎〉歌曲的錄音。「好哀怨,是誰作的曲?」蔡國安急切的追問。「是紀老師!」鄭寶順答覆。「不要開玩笑了!紀老師已往生了,怎可能作曲?」寶順細說原委:「今天是紀老師二七,上官萍送來一片CD,是他在日本寂寞歲月未名曲子,日本和音,由正式樂隊演奏」。下午三時五十一分錄音,四時五十二分完成,現場上官萍主唱,歌曲如泣如訴。
「這是一首時空錯位的詞曲組合,宛如天人合作,無懈可擊!」蔡國安聽完,如此的讚歎。
真是太巧妙了,紀先生在三十年前早已寫好的未名心曲,就等待知己的作詞,共同完成一首不可思議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