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七所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評鑒結果。其中,中山大學在各項表現上進步最顯著;清大最均衡;而交大近年雖致力人文發展,但還無法擺脫「科技為主、人文為輔」方向;成大、中央進步趨緩;台大、陽明則還有改善空間。
教育部表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基礎核心,為讓大學通識教育更健全,去年開始推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鑒先導計劃」,由通識教育委員會組成十三人評鑒小組,針對各大學進行分梯次逐一評鑒,第一階段先針對台大、清大、交大、中央、成大、中山、陽明等七所研究型大學進行評鑒。
評鑒考察項目包括「目標與願景」、「組織與制度」、「教學與行政資源」、「課程規劃」、「教學品質」、「師資」、「自我評鑒之運作」等類項。評鑒程序包括書面資料審閱、聽取簡報、師生晤談等,評鑒小組並提出各大學優點特色與改進建言;評鑒報告全文刊載於教育部網站 http://www.edu.tw。
評鑒小組的建言包括中山大學在人文與社會學科師資上還有待加強;清大教學與師資還需提升。進步趨緩的成大則可考慮重整組織架構、以核心理論概念重新設計課程;屬於醫科大學的陽明則存有組織、制度、課程規劃不夠健全、師資需加強的問題。
以理工為主的交大,近年致力推展全人教育,其努力獲得評鑒委員肯定,但課程設計仍無法擺脫「科技為主、人文為輔」的方向,哲學、文化史等人文社會課程開授仍不足。
對於中央大學,評鑒小組建議未來首要就是提高執行力、檢討沿襲已久的並行體制。
具有完整系所、優秀師資等優勢的台大,在課程規劃、審核、評鑒等方面都還有改善空間,評鑒小組建議校方可再多投入教學與行政資源,規劃出更具深度的通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