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膀胱癌是泌尿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約三成八的膀胱癌患者KDM6A抑癌基因突變,造成膀胱癌致癌基因異常活化,癌細胞基因調控失衡、引發癌症,經動物實驗發現,若以腫瘤抑制劑治療,可有效縮小膀胱癌腫瘤,對治療晚期膀胱癌患者,露出一道曙光。
研究計畫主持人、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教授馮思中表示,膀胱癌的初期表現以血尿為主,病人會有頻尿、急尿或下腹部疼痛等現象。早期膀胱癌治療的成功率可高達九成,但已經轉移的病人五年存活率低於五成;儘管目前化療失敗的病人可考慮使用去年美國FDA最新核准的免疫治療藥物PD1或PD-L1抑制劑,但治療反應率僅約一成五。
林口長庚醫院和國立新加坡癌症中心的合作研究,經細胞與動物實驗發現,若實驗老鼠體內KDM6A抑癌基因突變,將會活化並加速癌細胞生長,但當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後,使用腫瘤抑制藥物治療十四天,腫瘤有效抑制率可達二成四,十六天後抑制率可達三成三,腫瘤較原先體積約可縮小七成左右。
馮思中說,實驗發現使用新的藥物,可抑制KDM6A突變細胞腫瘤生長,目前正在爭取機會進到人體臨床實驗,期能造福更多膀胱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