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一句話 林綉美鑽研藻類25年

 |2017.03.07
2972觀看次
字級
林綉美調查發現,潮境公園保育區沿海藻類覆蓋率,十年掉了一半。圖/林綉美提供

【本報基隆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十年來定時觀察基隆望海巷沿海藻類,證實覆蓋率掉了一半,似乎為近海漁業枯竭找到答案。這是台灣的第一次,也是太平洋西岸國家首見的藻類研究,她已將相關研究投稿國外的海洋生物期刊。

「我小時候最大心願,是開水族館」,原本念海大養殖系的林綉美,一九九二年念大三時,因美籍老師柳芝蓮在課堂上感慨的說「台灣的藻類這麼棒,卻沒有人做調查」這句話,喚起她內心的使命感,人生方向轉彎,改投入藻類研究。

林綉美在海大讀書時,氣候暖化還不明顯,馬崗、龍洞一帶的藻類覆蓋率最大,潮境公園是垃圾復育公園,海邊少有遊客造訪。

她去美國念博士回來,發現藻類愈來愈少,心裡大驚,剛好海科館建館要做環評,陸上海上都要,她二○○七年開始採集調查,也帶學生做特定種類研究,選定望海巷海蝕平台,發現好幾個新品種。

林綉美說,海蝕平台一年四季有不同藻類生長,冬天是綠色,春天會出現二百多種珍貴且脆弱的紅藻,這十年來的生長覆蓋率,以二○○八年五月的百分之八十達最高峰,之後一直下降,二○一五年五月剩下百分之四十。

「北部最大的馬尾藻,魚很愛吃且會在上面產卵,原本可以長到五公尺,現在剩一公尺,有消失的危險。」林綉美說,只長在潮間帶的半葉馬尾藻,衝擊更大,本來海灣有一半看得到這兩種大型藻,現在只在一、二塊石頭上看得到。

大型藻可行光合作用,吸二氧化碳,減緩地球暖化,它還提供棲地、食物,給海洋生物產卵、成長。如今全球暖化,潮間帶水溫增高,氣候變異也衝擊海藻生長環境,林綉美強調,海藻體質已變弱,再加上人為踐踏、採摘,消失得更快。

她指出,夏天藻類放出它的「嬰兒」孢子,孢子附在光禿禿石頭,是最關鍵最脆弱的時候,但近年夏天,海蝕平台遊客如織,孢子剛發芽就被戲水人潮踩來踩去,一個暑假死傷無數,「曾有學生碩士論文想寫夏天自然變化,但孢子被人踩踏破壞,不符自然變化,觀察數據必須捨棄,團隊很心痛」,她希望大家多一些努力,恢復海蝕平台「海洋森林」的覆蓋率。

林綉美二十五年全心研究藻類,她發現,台灣藻類多樣性不比國外差,她看待藻類就像自家花園,花園長得好她就很高興。她想用影像記錄海藻季節性變化,搶在海藻消失前,建立背景資料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