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人交往,向人學習,應當學龍伯高之類。
「畫虎不成反類犬」講的是東漢馬援的故事。有一天,他聽說侄子馬嚴、馬惇結交很多俠客,他認為,這樣下去可能耽誤他們的學業,就寫信勸告他們說:「你們如果聽到別人的過失,就應該像聽到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說,你可不能說啊。」因為在過去,晚輩不能說長輩的名字,要避諱。
他接著說:「龍伯高這個人非常惇厚、謹慎、謙虛、廉潔,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們向龍伯高學。而杜季良呢,好講義氣、為人解憂,也是我敬重的,但是我不希望你們向杜季良學。為什麼?因為龍伯高的謹慎、惇厚,以你們的天資,是學得到、學得會的。即便學不會,也頂多是『刻鵠不成尚類鶩』;但是如果你們要向俠客杜季良學,你們是學不會的,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鵠是一種水鳥,比鵝大;鶩是鴨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你去向龍伯高這個人學,就好比你刻一隻鵠,就算刻得不像,總還像一隻鴨子,還說得過去,但是如果你要向杜季良學,肯定學不像的,還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你想畫虎,畫得不像反而會像狗。這個道理很深刻,還被收錄到了《古文觀止》裡,文章題目叫《誡兄子嚴惇書》。
馬援不僅治兵嚴謹、打仗有方,非常重視家族子弟的教育,以免他們走上邪路,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原文】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引自《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