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賞析 我愛原民.我愛部落 文與圖/張簡于頌 |2017.02.26 語音朗讀 180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這一天他們都回來了…… 圖/張簡于頌 褪色的榮耀。幾經淒厲,您還仍守著這個家園…… 圖/張簡于頌 作者張簡于頌 他,是顆種子;他,也是太陽之子…… 圖/張簡于頌部落的天很藍,原民的心很寬……圖/張簡于頌原住民婚禮中新娘的喜悅,在笑容、在服飾、在祝福杯酒間…… 圖/張簡于頌 部落的光熱,就靠這群活力年輕人來散播與傳承了…… 圖/張簡于頌 多少企盼盡在心裡。 圖/張簡于頌勇士舞是原民勇士的陽剛表現,即便是長青勇士們,仍能跳躍舞蹈真的是非常難得。 圖/張簡于頌小米是原民的傳統,更是文創的新寵。圖/張簡于頌 努力思索著記憶中對原住民的第一個印象,是背著竹簍身軀向前曲傾、額頭頂著繫在簍上使力的布條,竹簍裡裝的是番薯、芋頭。因為兒時老家就在高雄客運站旁(客運有班車往來山區部落),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原民奶奶進來兜售,那已是事隔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一直到二○○九年莫拉克風災造成部落的嚴重摧殘,才又認真關注山上的原民與部落,雖時空已離得好遠好遠,但那分熟悉與親切依然如故。 這些年,每當水(風)災後,大家所關注的就是部落(交通)重建與修復,通往部落的道路常隨災毀損,壞了修、逢災再壞再修,政府投入了無數財力與人力,也常隨著媒體影像,探討其中價值為何?尤其在莫拉克之後,整個部落的遷移,從山上舉村搬遷到平地。記得有一回行遊至遷村後的「永久屋」,看見九十餘歲的部落長老拄著杖,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對應著遠處的山景,讓我萌生傷感:您的家在哪裡? 走進部落是不需要任何負擔的,迎面的招呼與笑容沒有虛假,比鄰而坐促膝即可侃侃而談,即便是初次見面也不見陌生。喜歡非假日開著車漫行在深山部落,沒有喧嘩、沒有超商,有時還真懷疑如此內山的咖啡坊客群在哪?在這裡除了咖啡磨豆聲,還有學步男孩喃喃童語和偶發的快門聲,我盡可能減少這科技噪音,深怕打擾了寧靜。在角落的我欣賞這銅黑膚色,充滿著健康與平安,炯炯的眼神讓寂靜的咖啡坊多了生氣。在山上的部落,孩子有如太陽之子,以山林星空為帳,所行無阻,偶而樹縫間陽光投在孩童的深色臉龐,是如此的和諧,少了白皙斯文味,卻是多了滿滿的健康與元氣。 部落的豐收節祭,旅居在外的族人再遠都會回來,來自山下的我參與其中,沒有過客的生疏,只有盛情與歡笑,原民特有的國語腔,會不自覺的跟著說與唱,談話間只有笑與大笑,那笑聲是不用修飾與偽裝。在南台灣多為魯凱與排灣族,他們的服飾我一直形容是「低調的華麗」,尤其少女沉穩的布衣顏色搭上青春銀閃閃的金屬片,搖曳間的沙沙磨擦,雖是平平的響聲,不被吸引豎耳聆聽也難。 莫拉克風災帶給部落的族人,是危機卻也是轉機,部落損毀了、回家的路變得那麼艱辛遙遠,「原鄉部落」與「永久屋」間的拉扯也慢慢的安於現狀。在這七年多的時空,回山的路修復了、橋通了,默默中隱約感受到一股生氣正漫延在部落間,年輕人開始慢慢回到原鄉落地扎根,他們憑藉著年輕活力與所學,結合了產學領域,找到適性的產業,或許是農畜、或許是生態旅遊、文創等,風災後的灰黑氛圍慢慢在蛻變,變的朝氣蓬勃繽紛多彩,在創造生機中不忘與山林妥協,這分轉機讓我們關注部落的原民文化的攝影人,感到放心與欣慰,我愛原民、我愛部落,我願持續來紀錄,這重生的部落新歷程。 前一篇文章 學會攝影 攝影 不是寫真─(2)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紀實攝影】四季絕景‧只見線 作者其他文章在印度的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