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護法鬼王手握法劍。
圖/記者妙熙
【記者妙熙曼谷特稿】曼谷清晨微涼,在樓高20層的飯店旁,緩緩行來一位托鉢乞食的比丘。女信眾站在家門口,手捧飯菜,屈身赤腳,恭敬的將食物放入鉢中,雙手合十,聽聞比丘誦經回向。
鉢中飯菜由侍者倒進桶中,一起帶回寺裡,與所有比丘們共食。托鉢乞食,沒有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稱為三輪體空。這延續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世時的傳統,在今天繁華的曼谷仍被保存著。
北傳佛教漢化後採過堂用齋的方式,泰國摩訶朱拉隆功校長13年前來過佛光山,看見千人於齋堂用餐,沒發出半點聲音,感到非常地驚訝,回國後經常與人分享。從「吃」的文化差異,便知南北傳佛教交流必須上站在「尊重與包容」的角度。
目前中南半島有5個國家盛行上座部佛教──緬甸、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和寮國,「兩岸南北傳佛教交流訪問團」15日起一連7天,參訪了緬甸、泰國,與當地佛教進行交流,文化上諸多衝擊,如赤腳禮佛、男尊女卑等區別,然仍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鏡學習。
僧伽教育 續佛慧命
首先是緬甸的僧伽制度,為統一緬甸佛教,小至村莊,大到全國,設有僧伽委員會,分層負責,選出僧王,全國九大僧團都必須聽從。因為有嚴謹的組織,委員會可以每年籌畫全國50萬僧侶的教育方向,甚至向政府建言,如何落實學校的佛學課程,讓佛教普及化。
此次拜會緬甸執政黨榮譽主席,言談中發現,他對南北傳佛教有深入認識,更以身作則對三寶恭敬禮拜,可見緬甸人的佛教教育很生活化。
再來,無論是緬甸或泰國都很重視僧伽教育,緬甸有兩所佛教大學─緬甸仰光國立上座部僧伽大學、緬甸瓦城國立上座部僧伽大學;泰國有瑪古德佛教大學和摩訶朱拉隆宮大學等,都受到政府大力支持,課程紮實與僧才結合,以教育續佛慧命,讓正法久住。
開放共識 團結弘法
此行也打破對南傳佛教的一些誤解,過去認為南傳國家比較自利,少於弘法,但其實不然。緬甸佛教大學培育僧才後,多鼓勵畢業後到偏遠鄉間弘法,並從體制上去影響整個國家。泰國也經常舉辦短期出家,一年就多達200萬人,甚至許多大比丘經常到世界各國演講弘法,如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校長即是,具有世界觀,把弘法當作使命。
多一分交流,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開放與共識」。以泰國佛教為例,與北傳佛教多有往來,且關心當今時勢發展,副僧王提出「改變、改革」,或許現在只是口號,多方努力下終會攜手團結,而「兩岸南北傳佛教交流訪問團」此行將是歷史上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