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南北傳佛教融合交流訪問之旅,緬甸華僑曾國興擔任同傳口譯。圖/人間社記者王淑慧
【記者金蜀卿仰光報導】佛陀入涅的2500多年後,人們依然能夠可以聽聞佛陀的開示,從中獲得法的利益,需要很多因緣,譯經者是一個重要關鍵。2017年2月,兩岸南北傳佛教融合交流訪問之旅,緬甸華僑曾國興擔任同傳口譯,他長年跟隨南傳禪師,擔任侍者、專執翻譯,對南傳經教與實修理論有獨到見解。
兩岸佛教界代表拜會緬甸僧王、僧伽委員會長老、國立上座部僧伽大學校長,曾國興為中緬交叉翻譯,雙方交流順暢、氣氛融洽。尤其當孫倫禪師三藏高僧素旦剌教導修「安那般那業處禪法」,曾國興翻譯精準,語義連貫:「經過十五分鐘後,在座行者的色身或許在某些部位有了痲痠、疼痛等苦受生起,此時行者應轉觀照當下呈現的強烈痲痠感受,從仔細觀照中可了知:『原來所觀照的痲痠感受或許有漸漸強烈,或許有逐漸削弱』,此時隨之觀照而了知『無常』。諸如此轉注意到苦受之無常,此乃是四念處禪法中的『受念處毘婆舍那禪法』;透過觀照而打破『常、樂、有我』,而了知『無常、苦、無我』之三法印,方才去除執著煩惱。」經由此次體驗禪法中,許多人明白到從「安那般那禪法」轉進修「四念處毘婆舍那禪法」。離開緬甸前夕,團員再次請他講解內觀禪的次第與名相。
曾國興於1980年出生緬甸仰光,九歲在馬哈希禪修道場短期出家,體驗沙彌生活與禪修,從此親近禪師,耳濡目染;並跟隨文德比丘學習巴利文五年。十五歲,他與全家移民台灣,學習中文,就讀華僑中學、淡江大學中文系、華梵大學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求學期間,經常到佛光山台北道場參加各項法會與課程,於此奠定了大乘佛教基礎。
一日,禪師開示,原翻譯臨時缺席,曾國興臨危受命,從此就一直為中緬佛教作翻譯。他掌握翻譯三個原則:重視語義、語氣次之、最後語法。一次,禪師的手從袖口伸出,對他比個讚,開心了好幾天,倆人就像爺孫般關係親密。曾國興說,他之所以熟諳長老的說法內容,教禪風格,表達習慣,以及理路思維,那是因為常年親近與學習之使然。縱然如此,為了翻譯內容更加細緻完美,精益求精,每次開示前長老不憚其煩,多時與他對稿與討論。翻譯愈來愈得心應手,成就感油然而生。然而,禪師贈他一句金玉良言:「游泳專業的人,最後溺水告終;登樹專業的人,最後摔地告終。」禪師的每字每句,振聾發聵!由於忒過專業,所以往往會有掉以輕心,失去正念之故。無論再熟悉的經文也得多加披覽。禪師為法不容輕忽的精神,令他深自警惕。
曾國興說,用不同語言傳遞佛陀教法,常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一日,禪師周知迦諦臘禪師圓寂訊息,他譯著譯著,突然如鯁在喉,無法自己,當眾嚎啕大哭十多分鐘。禪師說,鼓勵別人的人,自己也要有力量,要他繼續翻譯下去。曾國興提到還有一次特殊的翻譯經驗,禪修期間,突然非人來擾,一行者哭鬧不止,直說聽不懂。禪師耐心為對方開示,他保持平常心翻譯,並不害怕。
恭敬三寶,為人親和力十足的曾國興有一個名符其實的字號叫「善來」,他自詡為:懷著善心來到眾人面前的一位居士。「我的到來,肯定帶來友善,故名善來。」曾國興專業的佛教翻譯素養,應邀作為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未來他將花更多時間在筆譯上,希望將巴利三藏詞典翻譯成中文,同時將緬甸僧伽大學的論文中譯成為研究南傳佛教的參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