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陳圓阿嬤,祈願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在失智症日漸普及的台灣社會,北投一位高齡一百一十歲的連陳圓老阿嬤,不僅耳聰目明且記憶力驚人,身為資深佛光會員的她,數十年來定期繳交年度會費,未曾缺漏;學佛行善,正是她獨門的養身法。
許是因為左耳重聽,讓說話稍微提高了音量,卻不意更顯得精神飽滿;而提及多年往事,即使已不是那麼鉅細靡遺,但重點的人事物卻還能記憶猶新。連陳圓老阿嬤不僅健談風趣、腦清目明,冷不防更會隨時起身要為客人張羅水果點心,或者指點牆上照片的故事,就在你還不及反應攙扶,她卻已然返身落座。諸般動作,不說,真的很難相信,她竟是位已經高齡一百一十歲的人瑞。
台灣人習慣在年節或生日送禮給年長者時,會說:「乎你老勇健」,可見在傳統觀念中,所謂「好命」,並不只是長壽,還得要有健康的身體,而連陳圓老阿嬤確實就是如此的福祿壽具足。
人生不計較 不留壞情緒
老阿嬤出生於民國前三年(一九○九年),早年住在台北縣雙溪,夫家是礦業主,儘管經濟無虞,但因為習慣了勞動,所以在相夫教子之餘,她也在一間福州仔開設的西服店幫忙做裁縫,學了一身縫縫補補的好手藝。後來礦業沒落,五十多年前舉家搬到了北投,「失業」又閒不下來的她,就開始呼朋引伴帶領著附近的阿公阿嬤一起晨運、爬山、泡溫泉,就是這樣的「好動」,打下了健康的好基底。
問阿嬤還有什麼長壽的祕訣,她笑著說:「哪有?還不就是這樣過日子。」而這天正好也回家探望阿嬤、台大醫院護理師退休的小女兒,則從「專業」的角度說,除了運動,阿嬤吃得少、睡得多,每天早睡早起,而且還要午睡,更重要的,是她從不藏匿情緒,不好的「因子」不留在身體和腦子裡,當然就比較健康。
不禁想起星雲大師說的:「少肉多菜、少殺多放、少鹽多淡、少糖多果、少食多嚼、少車多走、少憤多笑、少憂多睡、少言多行、少欲多施」,以及百歲黨國元老張群生前自編的〈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而阿嬤則是「以身作則」,做了最好的體現。
阿嬤跟著又再「補充」說:「還有,就是不能太計較啦!人生有多少,都是早就註定好的,多了也吃不完、用不到,與其放著不用,甚至讓它壞掉,還不如分給別人用,對別人好,其實自己也沒損失。」
寡欲少求 無私奉獻寺院
原來寡欲少求,除了是生來的個性,更是阿嬤多年學佛的修為。早年阿嬤在雙溪就親近基隆海會寺,五十歲皈依道源老和尚。後來搬到北投,在朋友的引薦下親近佛光山安國寺,也加入成為佛光人,七十歲開始茹素,至今也四十個年頭。阿嬤沒受過教育,但從念經逐字比對經書,也學會了不少字。她說:「敬神好過敬人,神會教我們善念,教我們很多道理,所以佛教真的很好,應該鼓勵大家多去親近。」
阿嬤雖然近年已經較少到處走動,但每年仍然不忘提醒孫女(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中華佛教青年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法竺法師)要幫她匯錢到海會寺與安國寺,阿嬤笑著說:「心意啦,好歹神明也保佑我這麼多年。而且師父是幫大家做事,要花好多錢,錢從哪裡來?這一點點錢,是奉獻,也是對神明的回報。」
就是這麼質樸的性情,讓她無私地把兩位孫女(法竺法師、明毓法師)都奉獻給了佛教與信眾,卻還不住稱謝是大家對她孫女的關照。所以,或許阿嬤還忘了說,原來長壽也是因為有好的因緣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