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每年約新增兩百名小寶寶有「心律不整」問題,若未治療,一旦發病,有千分之一的死亡風險。醫師指出,目前雖有治療方法,但需搭配使用X光機,讓孩子暴露於較高劑量輻射。台大醫院對此進行改良,透過「無輻射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首開國內先例、已為四名十五歲以下病童,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台大醫院表示,在寶佳慈善基金會捐助下,未來十年內,十五歲以下病童,都可免費接受這項治療。
十五歲梁同學,是台大醫院首位「零輻射」治療成功的病患。他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會突然心悸、臉色發白昏倒;升上國中後,更是平均一、兩個月就發作一次,儘管服用藥物控制,發作次數仍頻繁,幾乎無法上體育課。去年底,梁同學接受治療後,已經可以跑步、打籃球,跟正常青少年一樣。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邱舜南表示,在台灣,兒童心律不整發生率約千分之一,一至八歲都可能發病,尤其一歲以內與五至六歲時,為發病的高峰期。兒童心律不整的症狀,可能是莫名地胸悶、胸痛,也可能一發作就造成昏厥,甚至猝死。尤其本身已經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若同時伴隨「心律不整」問題,則每一次發作,不啻是在跟死神拔河。
邱舜南指出,「無輻射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不用X光就可精確定位,考驗醫師的靈敏手感,技術門檻要求高,並非人人可做。此項成果,不只為國內先驅技術,在亞洲也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