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節日】宋代元宵燈

文/周文洋 |2017.02.09
1424觀看次
字級

宋代國都東京(古稱汴梁、汴京,今稱開封)的元宵燈會,遠近馳名,每年正月十五,來汴梁觀燈的人數以十萬計,我們也不妨跟隨《宣和遺事》的記載,看看宋代的元宵花燈有多厲害。

汴京皇宮大內門前的廣場,冬至起就開始建造高十六丈、內燃明燈的鼇山,左右有兩根纏繞著金龍的鼇柱,龍口銜燈,謂之雙龍銜照,正中立四丈長牌,金書八字:「宣和鼇山,與民同樂」。廣場對面的宣德樓,悉以彩結懸燈,燈上皆群仙故事。

廣場兩側,有用五彩絲絹紮裱的普賢座下白象、文殊跨金獅神燈,菩薩身後,用轆轤將水絞上高處木櫃盛貯,密置燈燭萬盞,又以麥秸縛成草龍,用青幕遮上,待燈盞燃起,水逐時淌下,頃時祥光流瀑,雙龍蜿蜒遊霧,令人如入蓬萊、普陀仙境。

汴京大街座落無數燈棚,內置各色花燈,讓人目不暇接。守司橋邊,有一燈棚內燃五色屏風燈,四周懸掛名人書畫,中央盤踞兩條紅黃紙龍,每片鱗甲點燈一盞,口吐水柱噴入河中。而對面燈棚則有金鳳兩隻,周圍花草異彩、百鳥簇擁,正可謂:「燭光銜照不夜天,六鼇背駕三神山,五鳳羽扶雙貝闕,萬民歌舞欣時安」。

宋代元宵燈會的盛況,不禁讓人拍案叫絕,縱然用現今的光電技術,做出如此恢宏景觀也非易事。

跟在詩人背後觀燈,會領悟到他們的天賦靈韻、浪漫情懷:「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這是蘇東坡吟詠錢塘花燈美景,「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他觀賞宿州元宵燈,又有一番感受;年輕的王安石夜賞華燈,見富紳馬員外府門前走馬燈高懸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接出下聯者招為快婿,王安石見門兩側彩旗矗立,應對出:「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元宵夜一幅楹聯,成就了詩人傳奇姻緣。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描述了宣和年間元宵節,東京萬人空巷觀燈的盛況:「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

那時的年輕女子不許隨意出門,元宵節卻可以出來遊玩,花燈盛會成了男女青年的浪漫節日。歐陽修置身如晝的燈海中,想起去年元夕與戀人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少年辛棄疾在彩燈中,情竇初開:「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與作家結伴觀燈,卻是另一番情致,施耐庵筆下的元宵節大名府:「富豪之家各賽花燈,諸路做生意的,雲屯霧集。鼇山掛燈千餘盞,四面燈火不計其數。大街小巷都有社火,耍和尚的、踏竹馬的、舞鮑老的、唱詞曲的、演傀儡戲的、鼓樂喧天,笙歌聒耳。」就連小小的清風寨,也「家家門前紮起燈棚,張掛五七百碗花燈」。

元宵夜,不是單單觀燈,還有管弦琴瑟響亮於茶坊酒肆,集市彙聚四海之珍奇,特色異食沿街琳琅,夜宴喧嘩;街藝雜耍炫人耳目,驚險絕技長人精神。人潮、燈海、集貿、演藝匯成了一幅恢宏的宋代元宵節狂歡畫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