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憂喜參半

執筆人:趙 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 |2017.02.01
944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趙 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二○一六年一晃而過,這一年裡固然發生了無數大大小小的事兒,可是論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相信莫過於數位傳播科技的日新又新及廣泛應用。打從網路時代來臨,人與人的距離就與時俱「近」,至手機行動平台普遍化後,整個世界好似濃縮成一個5x7吋見方的玻璃框框,空間與距離的概念頓時被模糊、淡忘、拋棄。

近一兩年來,影音、互動、個人化等傳輸特色益形顯著,使用者,通常也是內容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在FB、LINE、Wechat、Blog等平台上,隨時隨地與任何地球人交換彼此樂於分享的文字、語音、圖像、影片等資料,幾乎不受天然和人為的阻礙。如今,這場在二十世紀後葉發軔的傳播科技革命,已大幅提升人類社會的資訊產銷方式,並全面跨越國際間、文化間及世代間的藩籬,進而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內容與群我關係。

我們當然樂見「資訊自由流通」的理念得以實現,也為「地球村」居民之間熱絡而通暢的連結感到欣慰,但同時也警覺到一股反社會力在快速滋長。例如,傳統文字和語言系統中若干優美、典雅的要素或將在講求速度、效率與精準的科技工具使用中逐漸流失。最明顯的,莫如中華文化體系中的經史子集、詩詞歌賦、金石書法等具有深厚底蘊,被公認為超過世界其他文明的藝文創作。這些曾經貫穿數千年歲月,在中國社會上得到普遍認同的文化精粹,時至今日,已被新世代的媒體使用者邊緣化了。今天,似乎只有上年紀的人才會對固有文化藝術依戀不捨,年輕的族群,原本在求知過程中就與歷史文物絕緣,再加上從小即融入網路的簡約情境,故不易體驗到其中的樂趣與自我成就感。

新媒體科技的應用也顛覆了人們汲取資訊的方式與來源。根據官方發布的資料,我國國民用在書報雜誌文具的支出正逐年下降。《遠見》雜誌的閱讀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購書的數量、看書的時間都呈下滑趨勢,其中每人每月平均閱讀量不到兩本;至於「完全不看書」的人,比例逼近百分之三十,若再加上「很少讀書」和無法讀書的「文盲」,約占台灣總人口的一半。去年一年,好幾家老字號書店宣告歇業,連主流出版社都發出經營艱困、難以為繼的慨歎。

一般認為,國人閱讀習慣式微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網路使用率飆升的衝擊。據統計,台灣每人每天上網的時間,將近兩小時,已超過電視,穩居眾媒體之龍頭地位。近來,網路世界不斷增添更多元、豐富的影音和娛樂內容,調性輕鬆有趣,易讀易懂,普受大眾歡迎,愈發限縮民眾閱讀書刊的閒暇。果然,去年NOP World調查機構宣布,台灣人的上網時間為全球第一,閱讀量卻名列世界末端。惟由於純文字的閱讀有助於讀者的思考力與想像力,專家們擔心,國民閱讀量的持續降低,受害的將是下一代公民的素質與涵養。

此外,若將眼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內容作一比較,已可預見未來的公共言論平台將更加低俗化。進入網民的留言或反饋區裡稍微瀏覽一下,隨處可見粗鄙不文的筆觸,遠不如傳統報刊言論版的讀者投書來得工整嚴謹;至於一般網路評論者也較欠缺對事實真相的堅持與對邏輯思辯的執著。令人遺憾的是,在新舊媒體勢力相互激盪之下,若干傳統媒體居然甘於向網路內容看齊,跟著潮流走向淺碟文化路線。以電視來說,為了降低成本與搶攻市場,不僅大量抄襲網路內容,甚至仿造其粗糙的「脫口」直播模式,品質遂江河日下。

傳播科技進步的成果,強力驅動人類社會演進、整體產業的發展和生活樣貌的改變。置身在這奇幻過程中的我們,目眩神迷之餘,也感到喜憂參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