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 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執筆人:趙 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二○一六年是猴年,卻逢大學教育界所忌諱的「虎年大限」,它指的是部分國人不喜歡「虎寶寶」,每到虎年生育率大幅下降,譬如一九九八那年誕生的嬰兒僅二十七點八萬人,較前一年減少五萬餘人,如今正好滿十八歲,即將進入大學,專家預計今年度大一新生報考人數將減少三萬人,至少有三十所以上大學遭遇招不到學生的窘境!
因此,今年開春教育圈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那幾家大學將整併或退場的傳聞,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教授職位,也光環不再。根據教育部資料,到二○二三年,會有四十所私立大學關閉,八至十二所國立大學合併,造成一萬名高教老師失業。
台灣的大專教育未臻健全,在大學執教的人心知肚明。最受訾議的,首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位居社會中上階級的城市精英族群,生活資源豐沛,家庭教育中規中矩,孩子較能獲得更多機會擠上優質中學和公立大學,公立學校因受政府大額補助,學雜費偏低卻擁有一流師資、設備和環境;相反地,偏鄉低收入家庭的學童往往與名校無緣,只能進入二、三流私立大學就讀,邁入社會之際,競爭力輸人一籌。顯然,現有教育制度容易造成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惡性循環,社會低層族群的孩子難以翻身,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失衡現象,也為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做幫兇。
其次是文憑主義氾濫。受到傳統士大夫觀念影響,家長總是鼓勵孩子追求高等學位,把高學歷視為成功的敲門磚。
教改之初,政府為高教鬆綁,廣設大學,鼓勵私人興學,短短二十年,新設一百六十餘所大學,密度全球名列前茅。台灣逐漸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的異質現象。
一九七○年代的美國也曾面臨類似的社會問題。哈佛大學經濟學者Richard Freeman出版《過度教育的美國人》一書,指出美國大學生已供過於求,多數學校投資報酬率遠不如其他投資方案。Freeman主張上大學並非高中畢業生唯一選擇,立即就業或進入技術專科學校應是年輕人熱門選項。
台灣在世人心目中是一座「小確幸」的美麗島嶼,最適合發展觀光旅遊事業,眼下正有待專業技職教育體系產出大批優秀人才,擔任餐飲、酒店和景點經營與管理,如烹飪、嚮導、接待及行銷設計等工作,由於技術學校重實務、輕理論,學生甫出校門可學以致用,回饋桑梓,貢獻社會;再以當前最熱門的影視傳播和新媒體事業為例,除少數職位需要高學歷人才之外,一般如演、播、製、導,以及音樂、美工、創意、傳輸、資訊科技、視聽設計等類別的職位,都屬技術操作層次,學生在校時可透過建教合作,及早進入職場實習,畢業後即能直接上線。職司技術教育的主管單位應針對當前社會潮流與產業需求,責成各校自行發展特色,孕育出不同風格人才,以保障年輕人工作權,緩解社會的失業問題。
二○一○年「虎寶寶」已銳減至十六點七萬人,可想而知,當下一個「虎年大限」—二○二八年來臨時,台灣的大學更將面對少子化時代市場緊縮的殘酷現實。或許,此刻正是朝野各界重新檢討高等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