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滿華
過年,小時候是多麼的期待,穿新衣,戴新帽。卻不知,過年這個節慶誰最忙?除了媽媽,應該就是媳婦的角色了。
我是四年級生,媽媽輩們,個個都是萬能高手,記得小時候,媽媽會蒸年糕、發糕、還會做很多好吃的年節食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有人販售,媽媽們才稍微輕鬆些,也因為這樣,這些手藝也慢慢的失傳。
結婚後,婆婆六十二歲時,就決定放下一切,家裡的大小事,唯一的媳婦我,就必須接手承擔,然而婆家的習俗和娘家不太一樣,對於過年,祭拜用的金香、牲禮、年菜、水果……上班族的我,必需提早安排時間,分批採買,看起好像沒什麼,可是何者先,何者後,就很有學問了,過年前兩星期,就得開始忙碌。
買菜,既要有傳統的基本年菜,又要有自己喜愛的拿手菜,為了節省採購的時間,經常要先開列明細,有時還增添、修改多次。有些年菜,需早早先做,才會好吃,例如筍乾,手續煩雜,或者有的菜量要多,才夠吃,還要準備多樣素菜,因為有吃素的親戚會來。
婆家的家族大,公公有四位兄弟住附近,過年,回娘家有兩代人,婆婆的大小姑們和女兒們,我有五位大小姑。公公的姐妹們年紀較大,回娘家的多是他們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真的是一大群人,非常熱鬧,因此準備食物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住在鄉村,人情味十足,一批又一批的客人送往迎來,哪有人去餐廳吃飯,全部是自己煮,從年夜飯煮到年初四,所以想到過年,頭皮都會發麻,真的是一個「忙」字了得!
時代不一樣了,如今,做年菜這件重任,不是人人能勝任,回娘家團聚常常改成在餐廳,但如果沒有事先預訂,也幾乎訂不到餐廳;當然,訂菜又是一門學問,對我來說也是件不容易的大事。
婆家和娘家的方式不同,只要符合大家的需求就好。娘家的雙親已過世多年,回娘家的氣氛不一樣,大哥大嫂取代父母的位置,姐妹三人,為了減輕大嫂的忙碌,相約各帶自己的拿手菜。過年的煩忙,隨之稍稍減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