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古漢語的複音詞大多是由單音詞發展出來,對「身軀」一詞而言亦不例外,它是先出現「身」字再與「軀」字串聯起來。見《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說的是:那老鼠有肢體,但為獸,人為萬物之靈卻不依禮。作為人而不依禮,那何不趕快就斷氣?「身」於此代表肢體。
「軀」則約至《晏子春秋.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才出現:「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愛馬病故,景公即要處死養馬人。晏子諫言使景公取消原意。此為首見「軀」之單音詞。
其次為戰國時代《莊子.外篇.在宥》:「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則以「形軀」另一組複音詞,來表達有形的「身軀」,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歷經秦朝至西漢「身」與「軀」終於串聯起來成為複音詞「身軀」,王褒《洞簫賦》:「託身軀於后土兮,經萬載而不遷。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蒼色之潤堅。」則在漢朝文學特色之「賦」已現身。如《說文解字》:「軀,體也。从身區聲。」在那時節「軀」與「體」二詞是相互通用。所以,「身軀」與「身體」也為同義詞。
回到佛經裡來看,東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令墮有常想不知身軀物,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首見「身軀」作身體解。
至晉竺法護譯《佛說普門品經》:「若菩薩摩訶薩身軀不安隱者,當知與內六度無極違錯,不順其教。當思上頭所語滓自綶形,勿以自可用剛強之性,自言無罪。」
唐道世集《諸經要集》:「有人窖粟數百石,時有穀賊盜主人粟。盡開窖不見一粒,主人唯見一蟲。身軀極大,捉得拷問:汝何以盜我粟盡?」從上列例句,不論是人或任何動物,「身軀」無疑均表身體。
在閩南語裡頭「身軀」與「身體」在意義上也是互通的。但社會上「身軀」在口語上比較流通,其國際音標為(sin-khu);被搜身則說是「抄身軀」(tshiau sin-khu);身旁或隨身即謂「身軀邊」(sin-khu-pinŋ);若為動詞洗澡則要講「洗身軀」(sé-sin-khu/sué-sin-khu);另以有形的「形軀」表示「身軀」者則另謂(hînŋ-k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