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解並重 文/慈惠法師 |2017.01.22 語音朗讀 264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如何行解並重 圖/人間社 慈惠法師 圖/人間社 如何行解並重 圖/人間社 文/慈惠法師 人間佛教的修行觀,以「福慧雙修」為主軸。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法、四聖諦、四攝六度、八正道等,都離不開修福修慧;菩薩修行要成就佛道,也離不開福慧雙修,兩者不可或偏一邊,更不能缺其一。《大寶積經》有首偈語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因此,一個修道者要既修福又修慧,福慧具足,才能成就兩足尊。 佛陀稱為兩足尊,因為佛陀福慧圓滿,是人類中的至尊至聖。菩薩的修持,都在增長福慧,以六度波羅蜜而言,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屬於「福足」;般若圓滿則稱為「智足」,屬於慧。六度圓滿,才能成就佛道;若以精進度來說,菩薩會自覺自己能力不足、發心不夠、助人太少、慈悲欠缺、智慧貧乏、耐力不及、戒行不圓等等,由於看到自身的短拙,自覺要廣學多聞,發心精進,補足自己的短缺,把心胸擴大,提昇自己的種種能量,由於自覺就能健全自己,發心為人服務,因此擴大服務的對象。如星雲大師所說,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成就就會有多大,因此菩薩都會把握因緣,廣結善緣。 福德因緣是需要培植的,修行如果光求開智慧,忽略了大眾,沒有廣結善緣,就算他開悟了,他的法也少有人要護持。過去有個禪師發願要講經,但是每次都沒什麼人來聽講,他的師父就叫他到山上,每天用米餵小鳥,等二十年後再出來講經。這是師父要他培植福德因緣,與眾生結緣,才有弘法的契機。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要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從關懷社會的角度,提出符應現代提昇生活品質的服務。諸大菩薩累劫修福報,勤於化導眾生,才修得身相圓滿;而在每次度化眾生的因緣裡,菩薩本身的智慧也不斷的增長,如同六祖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福慧的資糧不在別處,就在發心為眾生服務奉獻裡。悟道、解脫的境界,是要親身體證的,所謂的體證不在蒲團上,不在殿堂裡,而是在眾生身上,菩薩不斷的在覺他中自覺,最後覺行圓滿,成就佛道。 不過,佛弟子若只為人服務,沒有智慧,在忙碌中容易產生煩惱,所修成為有漏福報。因此服務大眾,也要理解佛法;理解佛法也不要只是研究義理,滿口道德仁義,都要能夠以身作則,用行動實際的發揮佛法的妙用,才能對社會大眾有所貢獻,這樣福慧雙修,才能圓滿人生大道。 前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下一篇文章 人生四德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人間行者心】義工中的義工心培和尚法音宣流 《六祖壇經》的修行觀【晨齋語錄】正確觀念【人間行者心】以筆為燈以心續願 重走傳燈之路談經典之鑰 肯定我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