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原來只被認為是「奇技淫巧」的工藝,當文人藝術家與之結合後,便成了文人的案頭清供與掌中珍玩。
明代竹刻的品種有文具、陳設擺件和冠簪等日用竹器,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山石等。
筒壁四周雕鏤人物、花鳥、草蟲,以反映高士、古松、鶴、鹿、佛像為主,到反映以歷史人物故事、民間傳說, 以名家朱小松為例,所選的題材甚為寬廣,包括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尤其鍾愛超凡脫俗、安逸閒靜的文人雅士生活題材,如〈歸去來辭圖〉、〈竹林七賢圖〉、〈劉阮入天台圖〉等,都取材於騷人墨客生活情境與詩作。「歸去來辭圖筆筒」取材晉陶淵明的「採菊圖」,洞石玲瓏,孤松斜依,陶淵明頭披襆巾,身著寬袍,手撫松幹,神情閒適,展目遠眺。對面山坡一童子挑著插有菊花的酒壇,扭頭微笑。
朱小松還擅長雕古仙佛像,所雕像,往往有唐吳道子之遺風,並有「刻竹木為古仙佛像,鑒者比于吳道子所繪」之說。由此可見,嘉定竹刻到朱小松時,竹刻與繪畫藝術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結合。
入清後,竹根雕的取材範圍益見增多,舉凡人物仙佛,花草蔬果,鳥獸魚蟲、山水樓閣,作品則趨於陳設玩賞器物。
山水和竹石是周顥竹刻的主要題材,乾隆八年的「風竹白石圖筆筒」與作於乾隆九年的「松壑雲泉圖筆筒」,以刀代筆,八面出鋒,無不如意。
大白菜很平常,竹刻家張志魚喜畫白菜,人稱「張白菜」,他欣然接受。布衣蔬食,君子之風,常為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