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結束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中,多達二十二項提案討論,竟對於少子化的因應對策,隻字未提,不少後段班學校坐等「被退場」的命運,無助的師生職工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而各級學校習於在教育部補助款的誘導下,風行草偃,許多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已規畫重啟五專招生,未來可預見龐大的高教師資和設備,又將成為另一筆浪費。
行政院擬推動「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鼓勵高中職畢業生先入職場再升學,立意雖好,卻思慮不周。高中職學養粗淺,大多只能從事基礎工作,要想脫穎而出,恐如鳳毛麟角,更遑論培養職場視野。
每年高中職畢業而不升大學的人數,遠超過五千人,目前的方案起不了誘導作用,但補助的人數如果提高,又將影響後段班學校的生計。由政府補助每月一萬元,將使得部分企業引為藉口,將高中職畢業生限在最低薪資門檻上。
申請者若未重返大學進修的話,將失去原案立意,但若想重返大學進修,以目前的入學方案則難上加難。
務實的做法是研擬一套有效的職能性向分析,從國中的課外活動開始,輔導學生找出自我潛能與興趣,並定期提供各種產業發展的動態資訊給學生和家長參考。此外,推行彈性學分和學位制度,某些現行實用技術,可考慮每季開課,讓有心求學者,可以完成學業,並達到多元職能再造。另可修改所得稅法規,讓納稅人本身也可以報抵大專以上院校教育費扣除額,落實終身學習的理想。
各大學與其搶舀日漸乾涸的高中職生員池塘,不如放眼百萬在職者這片大海,未來社會延後退休年齡,是不得不然的趨勢,試問一技之長,如何應付四十年職場的變化呢?
規畫具有彈性學制的回流教育,不但能解決學生來源問題,也可替產業升級奠定基礎。執政者應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高教資源,打造出另一無煙囪產業,而非倡揚退場機制,放任各校陷入惡性競爭。
吳昌崙(台南市/全訊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