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銀行昨天宣布,自今年六月的第二季理監事聯席會議起,每次會議召開後六周,將公布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包括與貨幣政策有關的案由、議程、決議內容、出席會議成員名單,以及具名的表決結果等,以提升央行貨幣政策決策的透明度。這將是央行史上頭一遭。
央行表示,這是比照美國聯準會、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央行的做法,在理監事會議召開後六周公布議事錄摘要。至於為何需要六周時間?是參考各國標準而訂定的。
央行官員強調,以往央行在理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上發布的新聞稿,便具有「部分議事錄摘要的性質」,內容包括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央行貨幣政策考慮的過程以及決策,還有在場的理事們為「一致表決通過」;但未來的議事錄摘要,會比央行新聞稿的內容更詳細,如出席會議的成員名單,還有具名的表決結果等,即贊成或不贊成升降息的理事名單,以往看不到,未來將「全都露」。
央行表示,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理監事聯席會議即決議,自今年六月起,於理監事聯席會議召開後六周,公布議事錄摘要公布內容包括與貨幣政策有關的案由、議程、決議內容、出席會議成員名單及具名表決結果等,供各界參閱。
學者:讓決策更中立
「央行的決策本來就應該公開透明」,此舉可讓央行決策更具中立性,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說,美國聯準會會後都會公布會議紀錄,但立即公布多多少少會對貨幣政策產生干擾,因此聯準會是會後六周才公布會議紀錄;央行決定比照聯準會會後六周才公布會議紀錄,是適當的。
殷乃平指出,貨幣政策對市場的衝擊及影響是長期的,建議有些具敏感性的決策內容,可先將紀錄留下,等敏感度降低後再公布。
前央行副總裁、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許嘉棟說,央行決策透明化是好事,非常樂見央行朝此方向發展,但相關條件也要配合,否則央行理事的壓力會很大。
許嘉棟解釋,央行決策過程公開後,若理事不發言、沒意見,可能會被外界認為不夠盡責,但發言內容又會被檢視是否專業。多數央行理事平常日理萬機,不是專任,也未必有很深厚的貨幣金融專業,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資訊,很難做專業的判斷。
以美國聯準會為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是由專任的聯準會委員,以及紐約及部分地區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組成,平日就執掌貨幣金融政策,相關資訊也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