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碧華
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更誕生知識。屬於全體台灣人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座落在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寮農場,台灣本島的綿長歷史成為展示重點,包括多民族長時間與台灣自然環境的友善互動,以文化的視野重建歷史外,帶出更貼近事件真相,也更親近民間的觀點,呈現事件完整面貌。另一方面,台灣對外關係、各族群及現代化的台灣等多項展覽主題也持續籌畫。
被稱「油彩的化身」,陳澄波曾陸續成立「七星畫壇」、「赤陽畫會」,其中「台陽美術協會」於1935年成立,是台灣美術史上組織最堅強、陣容最龐大、素質最優秀的協會。他凸顯了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水墨思想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吸納東方繪畫的特質,在「中西融合」的課題上,作出極大貢獻。其揚名國際的畫作一九七九年才重見天日,在古文獻及文物的面前,觀賞者無不認真地面對歷史,並從真相與記憶的對話中找到自己。
新春已到,古諺說「民以食為天」,如何透過「吃」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互動而歡度新春呢?把博物館當年貨市場,會在這裡遇見陳菊嗎?「好好吃:台灣飲食文化特展」從自然與人文多面向地帶領觀眾了解從史前至今的台灣飲食文化。罕見地精選以各色奇石製作出維妙維肖的佳餚,栩栩如生的攤販縮尺模型超吸睛,就像一場跨越時空饗宴!
記憶拼圖
第一代西畫家
陳澄波的宏偉貢獻
台南長榮女中
傳承了深厚的漢學基礎與文人特質,陳澄波藝術生命養分充沛,以對台南感情深厚畫出「台南長榮女中」。他熱心教育下一代,有學生請教藝術知識,也總是耐心好意的向孩子說明怎麼構圖,如何作畫,很愛指導人,令後輩佩服至極。
嘉義街外
陳澄波1926年以一幅《嘉義の町はづれ》(現稱為《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這是台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
畫作為嘉義市噴水池一帶街景,藝術家眼中所見常與一般人相反,透視法也與眾不同,只是畫出心目中想畫的樣子,並不具象。
農村景象
兩隻白鵝在池中悠遊,此油畫色彩濃郁活潑,充份展現台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陳澄波有主見且自信,早在1921年的手札裡就寫著:「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時常抱著要做大事的願望。只有在那樣的心情下,心裡才有真正的溫暖與滿足。想來我就是靠著這長大的。」
畫作正透露這樣的訊息。
穿越時空
飲食文化長遠永續
大社會小市場
呈現多元族群菜攤景象,帶觀眾思索食物交換過程中的社會正義議題;維妙維肖的佳餚,搭配市場、廚房、藥房及辦桌等多元擬真場景,栩栩如生的攤販縮尺模型,讓飲食文化發展更能長遠永續。
杯盤狼籍
探討在不同人生階段使用的食器,並從食器的材質、形式與紋飾窺見各時代常民文化。飲食垃圾的文化意義也被強調,「永續環境及飲食未來式」透過剩食處理及選擇食用的物種等,反思飲食與環境的和諧永續。
阿嬤灶腳
呈載常民回憶的古早味廚房,展示豐富的常民飲食炊具等館藏,認識食物從生至熟到食用的歷程;所見菜餚中肉類的飽滿膠質的彈性剔透等,也讓人彷如置身美食饗宴,更能想像與體會色香味俱全的台灣美食風味。
原汁原味
介紹台灣原住民的飲食類型與方法等現象,更強調原住民在取食中的智慧和禁忌,將奇石藝術融入常民飲食主題,有趣又具視覺意象,認識山間水流的特異飲食文化。
就地取材
探討人文上飲食文化演變,從生活記憶、常民生活史的角度,重新反思在飲食活動中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展出收藏家徐俊義先生多年蒐藏的奇石製作美食,以模型標本展出自然界可以找到的食材,並展出灰坑界牆、石器等,描述早期人類如何從環境中取得食物。
館長的話
人與環境
和諧互動
以文化的視野重建歷史,貼近民間的觀點,被稱「油彩的化身」的陳澄波是深受中國傳統水墨思想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年節期間歡迎觀賞。另一方面,金雞報喜,「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探討飲食文化演變的同時,重新反思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
館長王長華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曾任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長等、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高雄縣立文化中心主任等,學經歷豐富。她表示,飲食堪稱常民生活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展帶觀眾認識不同群體的飲食特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