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中國人山河歲月古城篇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1.13
2095觀看次
字級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別名,是萬里長城東方起點的第一座關口,其東門面朝關外,樓門上名匾有許多傳說,至今仍無法確定出自誰的手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開原城城門:開原城為中國防守北方邊境的重鎮,附近設有許多關口,也是與外族貿易往來之地。開原城牆原以土牆堆砌而成,明代改以磚建城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濟南城:濟南得名自處濟水之南,城內七十二名泉以外,另有大小泉源,因而號稱「泉城」,詩人描寫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指的就是濟南的美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理城五華樓:民國時期,位於雲南大理 古城中央,歷史上著名的五華樓,曾是官 員宴請賓客之地,歷經多次修建。由於 是城中最高的建築,可一覽大理城內的全 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兒莊古城城門:這座古城位在山東,為 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其歷史從秦至明清 ,甚至在清代有「天下第一莊」之稱,為 現今中國規模最大的古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古北口長城:萬里長城是中國抵禦北方游 牧民族侵擾的防線,而由北齊長城與明代 長城組成的古北口長城,位在山海關與居 庸關之間,是明代修建長城中少數保存良 好,且在近代末被修整過的一段。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近代中國歷經多場戰禍,從清末起,列強侵略中國,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更長達八年,戰火襲捲大片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文化遺產在天災人禍中遭到破壞,衰殘得不成原樣。另外,外國文化對中國傳統城市的樣貌帶來衝擊或融合,追求現代化,洋樓一棟一棟地建,政府機關建築也向歐洲古典風格靠攏;這時,傳統中國的古城似乎被視為落後、鄉下的象徵。到現今,古城的歷史及文化意義才備受重視。

目前中國大陸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認可為文化遺產的古城共有兩處:山西的平遙古城以及雲南的麗江古城。

平遙古城歷史將近有三千年,西周時期因駐軍而建城,一直以來都是當地的治理中心,幾經風霜變遷,如今為中國保存最完善、典型的明清縣城,格局講究風水八卦,城內外有多處遺址、古建築、傳統明清屋宅、街景店鋪仍然呈現原貌,平遙古城勾勒出完整的中國傳統城市規畫輪廓與風華。

雲南麗江古城則建於宋末,納西族稱之為「鞏本知」,有米倉與市集的意思,城中民居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相對於平遙古城的整齊方正,麗江古城沒有城牆,街道沒有一定的形式,曲而窄,又被三山環繞,家家流水,而有「高原水鄉」之稱。

另外,大理城是雲南另一處著名的古城,是屬較傳統的形式,有城牆以及四座城樓城門,且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格局採棋盤式,是西重東輕的城市布局,南北三條大街,東西則有六條大街,正是採用了白族的建築原則。麗江與大理古城都是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中心,二城風貌現今仍體現各族文化的特色。

中國傳統大城都有城牆護城,用以防禦外敵,而長城更是一個將城牆建築到極致的工程,自春秋戰國起,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尤其秦漢明三朝修築規模最大,長城並非一朝一代建成,秦統一修築戰國時期北方幾國的長城,漢朝與突厥有多次衝突與戰爭,如今古北口長城段則是明朝時修築建成,長城的興衰在軍事方面的意義非凡,幾乎代表了北方民族勢力消長。長城以中國傳統兵家據險制塞的觀念,構築在山嶺上有利於防守,且在出入城的要道上設關隘,山海關是其中之一。

中國城市多依山水而建,如南方有不少水鄉澤國,小橋流水之景,除了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周邊發展的城市,還有運河也帶動了不少城市的發展,如京杭大運河,聯絡北京附近五大水系的北方城市,漕運也因此興盛起來。中國這些依山傍水的古老城市,雖曾風華一時又在時代中沉寂沒落,幾經歷史風霜後,在山水之間,古城風韻猶存。(吳濬伊撰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