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為避免因小校裁併惹爭議,教育部明令各縣市政府,未來不得限制成班的學生人數,即使僅有一位學生也要開班。
教育部極力維護學童學習權的用心,深表感佩,但問題是一人成班,在缺少同儕的環境中,反而不利於學童的學習;而且學校有其最適經營規模,規模太小的學校,將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學記》裡有一句話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再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明確指出,未來的學習有四大支柱,分別是:「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與人合作」,以及「學習如何學習」。
只有一人成班的學童,就會成為獨學而無友的學習者,不但沒有機會「學習與人合作」,甚至有些屬於團隊合作的學習權,也會被迫取消,例如接力賽、合唱團、樂隊、籃球等。
學校生活和班級學習,有一大特徵,那就是過團體生活;從跟同儕互動過程中,學習人際關係,但是一人成班的學生,就無緣參與,這對學生的學習有很不利的影響。
在維護學生的學習權時,應該要更細緻考量,畢竟具有實質意義且完整的學習權,方才值得全力捍衛,徒具形式的學習權,不見得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箇中差異不可不察。
一個六班的學校,每年的基本開銷費用約在二千萬元左右。與其墨守規定耗費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如輔導極少數的學生就近轉學,政府可以動支原學校的教育經費予以補助,舉凡交通費、課本費、服裝費、午餐費或課後活動費等,學童都可以獲得補助,政府可以節省經費預算,何樂而不為呢?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