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高三的孩子告知,下周開始,學校午餐不供應團膳伙食,改吃便當,因要準備考學測,有太多學生請長假,有去補習班或在家讀書的,有些班級甚至剩下不到一半學生,所以無法辦理團膳。因為期末考早考完了,現在每天就自習。
這樣的教育正常嗎?到學校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看著學子因應學測,可以不去上學轉往補習班溫書現象;學校習以為常,且以慣例處理,將近個把月時間就在應付考試前提下,不再學習,只剩下自習。考試升學引導教育,活生生鐵例。
為配合一○七高中課綱,大學考招新方案將於一一○學年度上路,但台大教授連署反對招聯會日前公布的「學測、指考二次分發」改革方案,認為應該「先考後招、一次分發」。
雙方爭辯立場都訴諸「利於高中完整學習」,但在教育現場學生處境和心聲,是否有被看見、聽見?
學測後,學子要煎熬等待成績榜單、申請入學審查及落榜後再戰指考,可是學測和指考的考試內容是有些落差的,前者考高一高二教材,後者偏重於高三課程,不只把重心放在學測的學子無法安心學習,連以指考為目標的學子,也要花心力時間先去試考學測後,再精讀教材全力攻讀指考,整個高三生活似乎就只有「考、考、考。」
到了下學期,學期未過半,就將教材進度趕完,然後在「複習、自習、考試」生活作息中度過,而且靠近指考前,也還會有另一波更多學生請長假不到校、補習班爆滿景象衍生。
到學校上課是吸收知識、為未來生活做好基本工,不是為了大考、小考、模擬考。
被訓練成考試機器的孩子們,過勞、苦悶、沒生活創意、沒學習樂趣,充滿忙、茫、盲心聲,在教改浪起時,能多多重視,找到更切實際的翻轉良策。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