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菜生產過剩,導致價格直直落,部分產地缺乏盤商收購,農民乾脆開放讓民眾摘採,一個高麗菜賤賣十元,民眾搶收笑呵呵,農民的心裡卻在淌血。
蔬菜水果生產過剩,造成價格崩盤,幾乎每年都會上演,但是讓人不解的是,負責農政輔導規畫的農委會,為何總是束手無策,讓菜金變菜土的老戲碼一再上演,難道農委會已經淪為「除了會示警外,什麼都不會」的部會嗎?
農委會應該清楚事前對農民示警的效果相當有限,不是農民聽不進去規勸,也不是農民心存著「賭一把」的僥倖心態,最根本的癥結在於沒有人教導農民:不種高麗菜,那要改種什麼?
輔導農民轉種其他農產品,是農委會責無旁貸的工作,而且不是面臨生產過剩才想到的事,而是平日就要做好規畫,依照農民的專長、區域的氣候和地質特性,成立各種蔬菜和水果生產專區,只要進行計畫性地生產和銷售,就可以避免菜賤傷農的情況。
當農作物生產過剩時,農委會也應該啟動搶救菜價機制,一方面呼籲民眾多採購多食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類似台北農場公司增加採購冷藏數量。
其他像輔導食品工廠收購、研發製成高麗菜乾技術,以及趁機推廣高麗菜烹飪技術等,對於搶救低價高麗菜菜價都不無小補。
菜籽(彰化縣/農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