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嫁娶習俗,女兒出嫁前要昭告親朋好友及左鄰右舍,而分送的歡喜餅盒,就稱為「喜餅」。
記得以前住澎湖時,親朋好友的兒女輩結婚,兒子就分送「炸棗」(糯米做的,圓圓的,裡面的餡包的是花生碎塊);女兒就送「喜餅」,那時候的喜餅都是中式的,裡面裝的不是六種就是八種口味的大餅。
老一輩的長輩,對於喜餅的內容非常講究,要好看大方又要好吃。婚期前半年就要到餅店試吃、和家人不斷討論直到定案,其中的過程非常繁瑣,從中也可看出父母對女兒出嫁的重視與用心。
直到民國七十幾年,我進入職場,才知道原來喜餅還有中西式之分,而且西式喜餅分量雖少,價格並不便宜。隨著時間過去,西式喜餅愈做愈興旺,也愈來愈精緻,連外包裝都十分精美實用,之後還可當成環保袋,商家為了行銷包裝,真是煞費苦心。
以前是爸媽收喜餅,現在自己成家立業後,很多交際應酬與人情往來就要獨立作業。雖然隨著年紀漸長,能放心吃的東西愈來愈少,加上家族有遺傳性糖尿病,姐姐、大嫂們都規勸我要節制飲食,少吃含糖食品,但喜愛甜食的我,仍然無法放棄自己的喜好。
現在,當親朋好友或同事送來喜餅時,我還是開心接受,也會立即打開和家人一起嘗鮮,不過,我更期待收到的是中式大餅。因為在中式大餅的滋味裡,可以找到我在那個物質不豐的年代,貧瘠童年的快樂味覺,重現那種幸福與滿足感,讓年近五十的我在那滋味裡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