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顯影—─雄獅美術珍藏照片輯》老照片.新看見

文╱黃長春 |2016.12.25
2806觀看次
字級
1985年8月底,旅法哲學家、雕塑家熊秉明(1922-2002),於雄獅畫廊(位於敦化南路)頂樓眺望台北市。(林日山攝)
1990年,余承堯(1898-1993)於李賢文中壢住宅。(李賢文攝)
1979年,〔地底的光〕:洪瑞麟(1912-1996)於瑞芳礦坑速寫礦工。(李賢文攝)
1979年,雕塑家陳夏雨(1917-2000)於台中工作室。(李賢文攝)
1979年,李石樵(1908-1995)於台北市新生南路畫室。(王效祖攝)
1984年,奚淞(1947-)於新店畫室刻製版畫「觀自在菩薩」。(李賢文攝)
1979年,李梅樹(1902-1983)於三峽祖師廟。(王效祖攝)

《美的顯影—雄獅美術珍藏照片輯》收錄逾百張具藝術性、獨特性及創造性的人物肖像照,如余承堯、李梅樹、立石鐵臣、林玉山、陳慧坤、楊三郎、李石樵、王攀元、李霖燦、洪瑞麟、李天祿、洪通、熊秉明、席德進等人,都是從《雄獅美術》月刊自一九七一年成立以來,所累積上萬張圖片採訪資料庫精心挑選出。

在整理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前輩美術家的作品,十足展現了台灣的生命力。他們以屬靈的感官,真摯誠懇地觀察、寫生台灣山水的神魂之美,以及一般庶民的尊嚴容貌。看!影像中的洪瑞麟、陳夏雨、余承堯、李石樵、李梅樹、熊秉明與奚淞,他們的眼神是多麼地不同於一般人啊!透過創作與默想,他們的靈魂得以淨化與提升,進入渾然忘我的精神層次與境界。

他們以睿智的靈目及高超的技巧,引領觀者踏上「返家」與「回歸」的旅程,為的就是看見生命中那早已存在的「樸實」與「真相」。因此藝術鑑賞是「返璞歸真」的旅程。在現今物欲橫流、廣告泛濫的世界中,他們的藝術創作如清泉般能滋潤靈魂;如磐石般能建造生命,更如晨曦般地引人看見歷久彌「新」、亙古至今的永恆真理之美(註)。

雄獅美術的攝影,早期由發行人李賢文親自擔任,他與王效祖、林日山、鄧惠恩、黃天強、鍾美美與林茂榮等歷任攝影師,忠實並成功地捕捉住這些藝壇人物的特質與風範。在這一幕幕溫潤而不矯情的歷史鏡頭裡,我們易於進入,並與影像中的主角傾心交談,進行了一趟打破時空限制的藝術朝聖之旅。

(註):藝術家是先知,引人看見真理的概念,請參閱陳榮華教授主講,ㄑ第十講 高達美〉,《西洋哲學傳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2月初版三刷,頁217~235。

1985年8月底,旅法哲學家、雕塑家熊秉明(1922-2002),於雄獅畫廊(位於敦化南路)頂樓眺望台北市。(林日山攝)

此時的熊秉明,接受李賢文的邀請,於雄獅畫廊舉辦在台第一次個展「展覽會的觀念——或者觀念的展覽會」。在展場中,他以白話組詩的書法作品、一杯清水、一塊璞石及一面破裂的鏡子,提醒觀眾,在現今資訊爆炸又喧囂不安的社會裡,「你的眼睛已經超速,你的眼睛已經故障,慢下來,停下來,給你以『新的看』。」

1990年,余承堯(1898-1993)於李賢文中壢住宅。(李賢文攝)

影像中,余承堯為李賢文示範水墨畫法。多年後,李賢文回憶:「從事美術文化工作近四十年,看過無數古今中外的畫作,然對我個人而言,最具意義的是一張余承堯先生為我示範的水墨小品『學畫第一章』。」

1979年,〔地底的光〕:洪瑞麟(1912-1996)於瑞芳礦坑速寫礦工。(李賢文攝)

這是《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帶領編輯團隊,進入二千公尺以下的瑞芳礦坑所攝得的。影像中,黑暗深邃的坑道裡,畫家與礦工頭燈所交織出的神祕光影,引人進入莊嚴而靜謐的宗教情境中。

1979年,雕塑家陳夏雨(1917-2000)於台中工作室。(李賢文攝)

陳夏雨遁世離群三十年,終年在採光不佳、冬冷夏熱、潮溼漏雨的惡劣環境中創作。影像中的他,神情專注、雙手蒼勁,嘔心瀝血地賦予雕塑真實生命。他的作品體積不大,但在精神上卻是體大思精。

1979年,李石樵(1908-1995)於台北市新生南路畫室。(王效祖攝)

李欽賢於《高彩.智性 李石樵》(雄獅美術出版)一書中提到,位於新生南路的李石樵畫室,原本是日本天理教的聚會所,戰後,李石樵將它改為以繪畫創作、教學,來謳歌美術,讚頌生命的神聖殿堂。

1984年,奚淞(1947-)於新店畫室刻製版畫「觀自在菩薩」。(李賢文攝)

當時奚淞三十八歲,正逢母親臥病在床、接近生命終點的時候。在這段痛苦的時間,他藉由反覆抄經、白描觀音,獲得了佛法的安慰與智慧。他說:「我能渡過這段心靈的崎嶇與黑暗,很重要的引領力量,便是抄讀心經和畫觀音。」

1979年,李梅樹(1902-1983)於三峽祖師廟。(王效祖攝)

李梅樹為三峽祖師廟第三次重建的主持人,圖中的他正凝視著自己在石堵上的花鳥作品。三峽祖師廟的石堵上,還刻著于右任、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等美術家的作品,也唯有聲望崇高的李梅樹,才能廣邀到這群優秀美術家的手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