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與文人的往來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6.12.25
1734觀看次
字級
妙蘊法師 圖/人間社
馬西屏居士 圖/人間社
鄭羽書居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福慧家園上周日共修會「人間佛教與文人的往來」於藏經樓法寶堂舉行,由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主持,與談人為香海文化顧問暨康寧大學副校長馬西屏、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暨知名作家鄭羽書,兩人以佛光山的文化義工分享個人與佛教的因緣,列舉歷史知名人物蘇軾、韓愈、李白、杜甫等文人學佛的生命故事,說明人間佛教與文人的往來,其文章足以影響後世。

妙蘊法師提問:「人間佛教是什麼?人間佛教與文人是何關係?」他指出,不瞭解佛教,沒有學佛的人,會誤以為佛教是遁世,隱居深山修行;文人的作品常讓後代人以為修行是守在廟裡,常伴青燈古佛。通常文人與禪師往來有兩種情況:遭人迫害或不受皇帝賞識,因而頓入空門。

「其實,佛教在佛陀時代,一直都在王舍城等熱鬧的地方弘法」,妙蘊法師指出,佛陀也在十字路口講經弘法,佛陀行走恆河兩岸,所有國家文明從恆河兩岸開始,因河流滋潤土地,孕育萬物。佛陀修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如大師所說人間佛教,佛教因走入人間、走入文學,也與文人產生關聯。

曾榮獲星雲文學報導獎與國家文藝獎章的馬西屏,慣以幽默的方式,列舉「文人相輕」,文人常自覺飽讀詩書,容易產生偏執,對於未知或鬼神的事,容易產生抗拒;此外,文人深信儒學,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他認為,「文人的轉折」有兩個關鍵,一是必須遇到大師的點化,二是國家遭遇巨變或個人遭受挫折,因而找到佛教為依歸。馬西屏自述經過生死之關,身為回教徒的他沒進入清真寺,反而選擇到佛光山禮佛,找到身心安頓的地方。

鄭羽書談及,文人在失意時,比較能接受宗教,尋找心靈的慰藉,如吳承恩的《西遊記》電影情節中,有佛祖教化人生的過程;曹雪芹《紅樓夢》黛玉葬花,非常有慈悲心;此外,梁武帝長子昭明太子持戒嚴謹、劉勰著作《文心雕龍》、《出三藏記集》;謝靈運接近慧遠大師、道生大師學佛等,皆是文人協助佛教弘揚佛法;相對的,佛教經典之美,也造就文人的文字思想領域。

鄭羽書又談起,自己因大腦左側長瘤,經檢驗評估後,選擇與病共處。於是在佛前發願,很多人間佛教的事情未完成,期盼能夠弘揚佛教,也開始在大陸講座。她感謝一九八八年在美國聖地牙哥佛光山西方寺巧遇星雲大師,她告訴大師,想移民到美國。大師回答:「如果像你這樣的中堅分子,都期待別人建構一座人間淨土讓你享用,那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這記當頭棒喝,讓她後來到洛杉磯西來寺皈依三寶的當下,淚眼婆娑,宛如找到自己的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