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中原(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簡任副處長)
國防建軍的目的,首在保障國家安全。我國在中共武力威脅下,必須負擔較重的軍費,但政府仍須兼顧文化經濟、社會福利等建設。
國防預算難以再大量增加,台灣國防建軍的現代理念,不在與敵人作量的競賽,而是朝向建立高素質、高科技的精銳軍隊,嚇阻敵人,使其不敢侵犯國土。
我國對美軍購政策,也必須重新調整,不能再從「政黨利益」角度考量。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十一月十四日,邀請外交部、國防部、陸委會及國安局等單位,就「美國總統暨國會大選結果對我國之影響評估」,提出專案報告。
國安局研判分析,美國共和黨川普就任總統後,台美軍事交流,可能要求我國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增加台灣軍事防禦能力的成本,亦將擴大美國對台灣軍售的空間。
希望美國擴大對台灣軍售空間,一向是國內「主張軍購者」的想法及期盼,可從國際關係理論「現實主義」學派的角度解釋。
他們認為中共始終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對美採購武器除展現台灣自我防衛決心,增進台美軍事交流關係外;更可建構實質的「台美軍事同盟」機制,尤其現今全世界只有美國對台灣有安全承諾,台灣必須把握任何軍購機會。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民進黨,及目前主張「台灣獨立」的台灣團結聯盟,偏重「現實主義」觀點。
這些政黨領導人士,以台獨建國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追求目標達成的同時,兩岸關係勢必充滿戰爭的危險因素。
認為隨著中共軍事威脅加深及兩岸軍力快速失衡,對美採購重大武器,可強化台灣軍事防衛戰力,並可聯合美國牽制中國大陸。
至於反對軍購者,可從「建構主義」學派觀點分析,認為對美國軍事採購,無助於台海和平與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對美持續採購武器是與中共從事軍備競賽。
尤其金額高達數千億元的戰機及潛艦,只會債留子孫,造成國家財政危機,對於政府欲向美國採購先進武器裝備,這些「反對軍購者」堅持認為,立法院不該通過巨額國防預算。
國、親、新三黨及一些統派學者,比較屬於「建構主義」思惟,普遍主張以兩岸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統一」為國家戰略目標。
強調兩岸「以和為貴」、「共存共榮」,希望擴大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交流,創造未來「兩岸統一」有利基礎。
泛藍政黨人士認為,軍事工具只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深信對美軍購無法解決兩岸的政治問題。
不論重視「軍事物質」的現實主義,或偏重「和平發展」的建構主義觀點,只要不是從「政黨私利」、「藍綠對抗」角度思考,都不阻礙台灣對美軍購政策。
過去花費龐大預算的軍購案,確有檢討空間,「合理軍購」理念,已是近年來台灣主流民意。
也因此「蔡川熱線」、「共機繞台」事件後,明年一月川普正式上任,美國軍售政策不論是否有改變,我朝野政黨都應建立「國防自主」共識,要以「國家利益」角度思考對美軍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