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愛情.突如其來》真正的救贖 文/張純昌 圖/天馬行空提供 |2016.12.17 語音朗讀 24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院線片 《愛情.突如其來》真正的救贖 圖/天馬行空提供院線片 《愛情.突如其來》真正的救贖 圖/天馬行空提供院線片 《愛情.突如其來》真正的救贖 圖/天馬行空提供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張純昌 圖/天馬行空提供 「他人即地獄」,當發現自己無意間成為地獄時,要怎樣才能停止傷害的連鎖效應?愛情似乎是救贖的來源,但更深處是,兩個猶疑的靈魂,如何互相靠近、相信,最後彼此依偎著走出傷痛: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陪伴,才是唯一的希望。 白岩是一個失婚男子,前岳父寫了封信禁止他接觸前妻與孩子,他在函館的職業訓練所學習當一名木匠,領失業救濟金,每天回家的習慣是一個人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裡吃炸雞便當配啤酒。 山下敦弘新作品《愛情.突如其來》,改編自已逝作家佐藤泰志的〈Over the Fence〉,是以北海道函館市為故事背景的「函館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海炭市敘景〉與〈陽光只在這裡燦爛〉,分別由熊切和嘉與吳美保導演改編。 佐藤泰志在四十一歲時自殺,作品中時常透露出小人物的無奈與絕望,〈海炭市敘景〉裡的故事總在下雪的嚴冬裡發生,而〈陽光只在這裡燦爛〉裡破敗的海灘、無助的女主角家中有臥病在床的老父;這些底層人物滿身是傷,卻只能夠抓住難掩陰鬱與絕望中的一絲希望,希望卻如黃昏的陽光一閃即逝,難以掌握。 打開封閉的內心 白岩原本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收入豐厚,卻因為過於忽略家人導致妻子精神崩潰;他懷著傷痛與對自己落入如此處境的困惑,辭去工作來到函館,並因為這個無法理解的困惑而無法對人訴說,直到他在酒店遇到聰,一個學著鳥類求偶動作的女子。 遇見聰,白岩才逐漸打開封閉的內心,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一次相遇,兩個人逐漸被對方吸引,他慢慢發現聰白天在遊樂園工作,面無表情的面對玩旋轉飛椅的小孩子,按按鈕、拉上安全帶、機器啟動、停止、拉開安全帶。在夜晚的聰那些有點瘋癲的愉悅底下,其實埋藏的是被困住的人生,像是遊樂園裡的鳥類們,以及從事酒店小姐行業被汙名化的社會壓力,他們面對的是類似的黑洞卻無法脫離,因此,在放下各自的牽絆前,只好互相傷害,再慢慢傾吐彼此身世中遍體鱗傷的那些部分。 愛情確實是突如其來的,沒有人預料到友人的邀約,會見到讓自己敞開心房的對象。白岩與聰在相處過程中,藉由聰有時暴走的行為,半被強迫的說出自己與前妻的往事,讓他開始發現,自己當時對妻子的傷害有多大,也讓他發現自己的真心,而邀約聰來參加他的壘球大賽。 故事最高潮並不在於最後那場木匠科被打敗的球賽,而是在白岩終於與前妻相見,見到脫離自己的妻子竟然恢復如昔的神采奕奕,痛哭失聲的畫面。「他人即地獄」,當發現自己無意間成為地獄時,要怎樣才能停止傷害的連鎖效應?愛情似乎是救贖的來源,但更深處是,兩個猶疑的靈魂,如何互相靠近、相信,最後彼此依偎著走出傷痛: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陪伴,才是唯一的希望。 種下希望的種子 《愛情.突如其來》一反之前兩部電影的陰鬱,整部電影在涼爽的夏天裡進行,男女主角在夜裡騎著腳踏車,撒著從動物園裡蒐集來的白色羽毛,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撿拾起,兀自發光著的珍貴片段,如同吹著涼風的氛圍。 導演山下敦弘從最早的「賴皮三部曲」到二○○四年的《琳達!琳達!》、二○一二年的《苦役列車》,將年輕人的無用與賴皮以各種樣貌呈現,他們沒有未來、手中一無所有,人際關係一團亂,因此,他的作品總浮現著窮極無聊導致的荒謬的幽默感。 在《愛情.突如其來》中,由近四十歲的小田切讓飾演的白岩,則是掉落到社會邊緣的中年男子,他們更加自制,不再荒謬了,卻更難言說自身的困境。這部溫馨的小品電影也許是導演所種下的希望的種子,在這個佐藤泰志因自身困境而離開人世的四十歲年紀,白岩卻正在故鄉函館展開他新的旅程,一切都可能突如其來,怎麼知道不會愈來愈好呢? 前一篇文章 時光倒影 我和我的影子——《七月與安生》 下一篇文章 觀影你我他 時時想著「我們」——看《又見阿郎》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優質電視選】《人生調色盤》【院線片】人生無奈時 不要放棄愛與希望《少年與狗》【優質電視選】《消失的王者》【經典新話】他不是武大郎,他是谷峰【優質電視選】《另一種注目》【影中人生《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用搖滾改寫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