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祥眼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聯合主辦,鶴軒藝術協力的「琴道禪韻—朱育賢師生古琴音樂會」,三日於佛陀紀念館雙閣樓舉行,南藝大中國音樂學系講師朱育賢率領學生,分享悠遠的古琴樂音及展現學習成果。(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郭素好大樹報導】由天祥眼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聯合主辦,鶴軒藝術協力的「琴道禪韻—朱育賢師生古琴音樂會」,三日於佛陀紀念館雙閣樓舉行,南藝大中國音樂學系講師朱育賢率領學生,分享悠遠的古琴樂音及展現學習成果。
現場座無虛席,包括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副館長依潤法師,南台別院住持滿舟法師等亦出席聆聽。如常法師表示,日前在佛館舉辦的亞太地區宗教遺產保存修復研討會上,開場即是朱育賢以千年古琴演奏的〈普庵咒〉,而天祥眼科醫師盧天祥有感佛館莊嚴的殊勝氛圍,希望在此以古琴樂聲供養大眾。依潤法師表示,演奏者都抱持一份誠摯心意,讓大家享受美好的一刻。
朱育賢以北宋千年古琴演奏〈普庵咒〉拉開音樂會序幕,美國籍的學生紀雅雲熱愛中國文化,他分享,學習挫折重重,靠著大家的鼓勵走下去,如今體會到這就是「文化」,是文字無法比喻的東西,是修養和修行上的內涵。紀雅雲說:「雖然我彈著別人寫的曲子(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但樂聲傳達的平安和歡喜,是從我內心的聲音所彈出來的感受。」
朱育賢說,古琴帶有某種程度的宗教性,隨著古琴的音聲,儘管沒有波瀾起伏的壯闊,但在緩慢的時序推移中,感受從娑婆世界的此岸到抵達彼岸的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