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書宏(媒體工作者)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師為求佛經從東土西行,之後百千餘年,亦有無數高僧大德不遠千里而行,為的就是廣傳正法;直至今日,僧侶背著書筐的佝僂身影不復存在,更多的無盡法音,正透過網際網路瞬時且無遠弗屆地傳遞……
佛教自佛陀創教以來,也無不隨著時代,配合當時風尚廣為弘傳。
比如在佛陀時代,經典流傳以口授傳法;佛涅槃後,出現貝葉抄經乃至後來的刻經、印經,發展到現今電子版大藏經等,都是由於「現代化」形成各個時代不同的弘法方式。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如今佛教發展邁向「數位弘法」新時代。
國際電信聯盟(ITU)二○一六年版《寬頻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Broadband)中指出,截至今年底,全球網際網路用戶達三十五億,相當於全球人口百分之四十七;其中,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用戶人數七點二一億,居全球第一,印度網際網路用戶三點三三億,超越美國位居第二。如此廣大的使用人口,更是當代弘法不容忽視的大福田。
宗教團體掌握新媒體,就等於擁有與世界對話的媒介。近二十年前,佛教界就致力推動數位弘法工作,國內、外佛教團體、組織和個人紛紛架設網站,近年更推出多款App,佛光山至今就擁有《星雲文集》、《星雲大師雲端隨身聽》、《福報即時報》、《佛館360》等十餘款App,為有志認識、了解乃至研究佛法者,提供方便快捷、豐富詳實的佛教資訊。
早期佛教電視頻道,有法師講經、佛教故事、朝暮課誦等內容,乃至把佛學院搬上電視,稱為空中佛學院,因此也有法師提倡「客廳即道場」。
隨著網路興起,打破以往辦媒體的高門檻,相較籌辦電視台巨額資金,網路算是平民化媒體,近來社群網站、FB直播、自媒體平台大量崛起,亦改變了媒體的溝通效果與使用環境,佛教數位弘傳又面臨新一波挑戰。
正因自媒體傳播門檻降低,名不見經傳的素人也能講經說法,恐影響閱聽人對佛教認識偏差;加上新媒體欠缺守門人機制,佛教資訊以碎片化、淺碟式的模式傳播,接收訊息的網友若沒有足夠的佛學底蘊,來辨識內容是否如法,久而久之,容易對佛教產生誤解,對佛教文化傳播也將造成扼傷。
自媒體蓬勃發展已勢不可擋,佛教界是否備好因應對策?隨著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寺院僧信首要能完全掌握趨勢及運用媒體平台,且產製內容及平台經營者,更要符合佛教核心精神及宗教情操;傳播形式理當不隨波逐流,不違背宗教莊重風格,又能貼近現代人語言與生活,方能達到教化人心的宏願。
佛教在自媒體發展進程中,佛光山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的成果備受好評。《人間福報》以現有報媒資源為基礎,二○一五年八月開通LINE官方帳號,以視覺傳播為取向、推出首創的「圖卡式新聞」,內容含括熱門議題、奇人妙事、法語箴言等,並適時串聯官方FB、微信、YouTube;單憑一張圖卡,更曾在官方FB創下一點二萬次分享、五千人按讚、逾百萬的高瀏覽人次。
如何建立佛教自媒體傳播觀念、培養內容產製人才、有效結合運用現有資源,用契理契機的現代化傳法方式,將正信佛法讓人接納,是身處瞬息萬變時代的教界人士,當須思惟的課題;弘法者也應秉持「佛法為本,科技為用」原則,回歸發展數位化的度眾初心,方是維繫佛教源遠流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