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分析「美國大選後的國際情勢」及國際觀的培養。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的連動性愈來愈緊密,培養能動見觀瞻的國際觀,已然成為必要能力之一。《人間福報》昨天邀請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分析「美國大選後的國際情勢」及國際觀的培養。
「台灣到底有沒有國際觀,好像說有或無都非常奇怪」,劉必榮以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各家電視台從中午開始直播開票進度,確定川普當選後,又找了一堆專家分析選舉結果和未來局勢,「新聞做得那麼大,感覺我們應該是很有國際觀,但是沒幾天就消聲匿跡了,讓人難以理解,台灣社會到底有沒有國際觀」。
「想要培養國際觀,要以『興趣』當切入點,而且關心國際情勢,也不必著重在『大事』,有一些小細節也很有趣」,劉必榮以「歐巴馬不打領帶」為例,自從歐巴馬上台後,紐約市長白思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等政治人物也常常不打領帶,「英國新首相梅伊愛穿豹紋高跟鞋,也許不久的將來,她會在政治界、時尚界帶動一股『穿豹紋高跟鞋』風潮呢」。
川普當選
美國陷入分裂
針對這次美國大選,劉必榮認為,川普當選的背後,代表了美國在「精英分子與草根階層」、階級、族群、共和黨內部的分裂,希拉蕊代表的華府政治精英,多年來掌控美國的政治與經濟,他們卻沒有開創出新局,民眾轉而希望像川普這樣的政治素人能帶頭「改變」,甚至還有不少民主黨的白人藍領也跨黨支持,這不僅暗示政黨政治失能,更可說是民粹抬頭。
「川普的當選,也讓共和黨內部產生分裂,所以川普政府的第一步,就是要在黨內爭取『人和』」,劉必榮指出,川普一向是共和黨的另類、非主流代表,但是他當選後,許多政策已經出現「髮夾彎」,尤其是從他在白宮的人事安排上面來看,他確實是已經做了部分妥協,「川普很懂得說社群的語言,所以他在台上講話無禁忌,但是私底下他是一個懂得充分授權、妥協的大老闆」。
全球互動
牽一髮動全身
對於未來歐洲與美國的互動情勢,劉必榮指出,雖然美俄關係會因為川普上台而改善,但是否連帶使歐洲國家與俄羅斯關係亦有進展,值得觀察,而川普在美國颳起反移民、反自由化的民粹風潮,是否吹到大西洋彼岸,也影響到明年包括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家選舉,也是另一個觀察的重點。
「川普重視發展基礎建設,確實會帶動部分企業回歸本土,但他不要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結果造成大家都往中國靠。」劉必榮認為,這也不代表中國必然就此坐大,因為中國本身虛弱的經濟體質問題,未來勢必會浮現。
在亞洲方面,劉必榮直指「日美韓聯盟表面上是為了制約北韓,但實際上是在對抗中國」,因此川普對於美日韓聯盟及處理南沙問題態度,直接影響到亞洲的局勢。他認為,美國若在南沙問題上抽手,將會壯大中國在南亞的勢力,必定造成印度的緊張,更想拉攏美、日來企圖制衡,「當然又將引發各國間的合縱連橫變化」。
至於川普上台對台灣可能造成的影響,劉必榮認為,雖然還不能完全確定川普會放棄TPP,但小英政府不能只是靜觀其變,必須要思考、調整未來的貿易布局。其次,面對川普可能會改變美國的亞太政策,增加大陸在東南亞的吸力,勢必也會連帶影響政府的南向政策,政府也必須要有所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