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諺曰:「誰為為(ㄨㄟˋ ㄨㄟˊ)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悅)己者容。---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讀懂名句:
諺語說:「為了誰這麼做呢?又想讓誰聽呢?」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就不再彈琴,這是為什麼呢?全是因為有志之士想與瞭解自己的人共同奮鬥,而女人們只想為寵愛自己的人去打扮。
◆文章背景:
〈報任少卿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他年輕時家境貧困,後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並在衛青的薦舉下當了郎中,後遷為益州刺史。
西漢征和二年,朝中發生震驚一時的「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而戾太子在忍無可忍之下發兵誅殺江充及其同黨,並與丞相劉屈髦的軍隊大戰於長安。
當時任安適巧擔任北軍使者護軍,因此戾太子便下令要他發兵救援,任安雖接受了這個命令,卻一直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後,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因此判了他腰斬之刑。
任安在下獄之前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能「盡推賢進士之義」,但司馬遷先前由於李陵之禍被處以宮刑,出獄後雖擔任了中書令,表面上看起來是皇帝的近臣,但實際上他的地位卻接近於宦官,因此相當受朝中大臣及士大夫的輕賤。
由於處在這種尷尬的環境中,司馬遷對任安的要求著實感到為難,所以遲遲沒有答覆,一直到任安臨刑前,才終於寫下了這封著名的回信。
在這封信裡,司馬遷以無比激憤的心情,描述了自己曾遭受的恥辱,盡情宣洩內心的痛苦與不滿,並也說明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以及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
這篇文章不僅在研究司馬遷的思想,以及《史記》的寫作動機和完成過程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外,在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傑作。古人早將它視為天下奇文,與《離騷》同等視之。
此文之奇一在其表現出的磅礡氣勢上;作者將心中長久鬱積的悲憤,借此文噴發而出,有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氣勢之壯闊,令人驚歎。
此文之奇二,在於文章的縱橫開闔、起伏跌宕。作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旁徵博引、時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復,一波三折,充分表現出筆力的雄健。
此外,作者之行文流暢、語言生動,駢句、散句自然錯落,排句、疊句時有穿插,使本篇的散文具有獨樹一格的藝術魅力。
今天,當我們讀這一篇不朽的名文,遙想著司馬遷當時寫作的艱辛與堅毅,怎能不對他的崇高精神感到無比的敬佩呢?
◆名句故事: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其實並非司馬遷的「原創」,《戰國策》中便曾說過一個「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的「豫讓」故事。
豫讓是晉國人,晉國大臣智伯非常尊寵他,稱他為國士,並且待他極為禮遇。
後來智伯討伐趙襄子沒有成功,戰敗身亡,身為國士的豫讓便逃到山中,慨然長歎:「唉,有志之人只希望和瞭解他的人共同努力,智伯是那樣的瞭解並重用我,如今他被人殺了,我豈能無動於衷呢?」豫讓決定要為智伯報仇。
有一回,他攜帶著匕首,躲在襄子的茅廁中,意欲行刺,卻被趙襄子發現了。襄子念他忠於故主,是個忠義之士,因此把他釋放了。但豫讓行刺的決心仍然沒變,有一天又伺機在襄子行途中下手,但行刺之舉又再度失敗。
當豫讓被捉,襄子望著他仰天長歎說:「我一直念你是忠義之士,因此你第一次殺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但這次你又來殺我,我怎麼好再放過你呢?」
聽了襄子的話後,豫讓明白趙襄子是一位寬宏大量的賢明君主,便說:「我聽說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過去你赦免了我,天下沒有不稱讚的。今天我罪當處死,只請求把你的衣服用劍砍幾下,以滿足我為智伯報仇的願望,我便死而無憾了。」
襄子二話不說便脫下上衣交給豫讓,豫讓奮起舉劍,跳起來連砍幾下,大呼一聲:「我終於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報了!」說完這句話後,豫讓便伏劍自殺。(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