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生(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前專門委員)
教育部與文化部部屬機構首長會議,交流溝通迄今四年餘,卻漏了客委會及原民會。
客家委員會為政府推動客家文化語言傳承的最高機關,教育部如何在母語教育、本土語文課程安排及活動設計方面的彈性,或鼓勵地方政府及學校自主規畫客語相關課程或活動內容,讓孩子從小就有學習客語、接觸客語的環境。
長期以來都有形式上的跨部會會討論,兩個族群也有各自的文化發展園區,如何就傳承語言文化,維繫族群的認同,政府責無旁貸,兩者間與教育部及文化部的業務息息相關,但不知是機關的本位主義,還是墨守成規無法合作,不得而知。
社教文化機構身兼傳承文化、研究發展,及提供社會教育場域的重要功能,教育部既然與文化部合作辦理機構首長會議,列為年度工作重點,為何要將客家、原住民兩個機關排除在外?
倘若相互能建構合作機制,透過交流分享,提升營運與服務品質,不也是美事一樁。政府八年來,針對「客家基本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公事語言制度、國家考試增加客家事務行政類科,及「全國客家日」的推動,已經讓客家看見了。
如何從教育制度面著手,進而從語言文化推動甚為重要,現代社會資訊傳遞快速密集,人數多的族群很容易在密集的人際交往與媒體傳播中,進入人數較少族群生活中。
語言部分除了持續客委會推動的客語薪傳師、客語能力分級認證考試外,如何與學校合作客語生活學校、客語課後學藝、寒暑期客語薪傳計畫,皆與教育與文化不可分。
期望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推動本土語言傳承,復甦語言、振興文化及發展產業,帶給民眾精采、寬廣的學習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