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雪蓀
我一直因為兒子不夠貼心,對女朋友好過自己而悻悻然。
好比兒子給女友的生日禮物是名牌包,為我過生日頂多小蛋糕一個或者簡單一枝康乃馨,甚至有時會忘了我的生日;可以遠從高雄趕到台南載女友,老母我到市區看病,要兒子載我一程得看他心情……諸如此類的。
一直到最近一篇題為〈報酬〉的文章,讓我豁然開朗。文章大意是說,英國有一位農夫救了一位跌入糞坑的小孩,並且拒絕了身為貴族的孩子父親的報酬,於是這位感激的父親將農夫的兒子帶回去接受良好的教育。結果農夫的兒子長大成人後,不但發明了盤尼西林造福人群,而且還救了這位貴族父親的另一位兒子,也就是日後聞名於世的政治家邱吉爾。
其實,兒子除了不如女兒家那麼細心,一向乖巧上進,而自己的不快樂,其實源於不自覺的潛在「補償」心態。想想,我這個母親的付出,若是能成就另一個女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能裁培他們成為有用的人對社會作出貢獻,或者至少不造成社會的負擔,也就夠了。
感情的事,一加一不一定會等於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是朋友,一切只能隨緣哪!無所求才會快樂。只管去付出,莫要斤斤計較獲得多少,畢竟,不求回報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