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芸
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
緣生諸法差別,故假。
不著於空、不執著於假,即中道。
看了屈原與《楚辭》,想到屈原的人生遭遇,真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他大可不必「以死殉道」!我可以體會他徘徊在汨羅江的掙扎,他不願和他身邊的人妥協,寧可將自己的情懷傾注於《離騷》,而當他知一切不可挽回時,乾脆以身殉道,那永不回頭的悲愴啊!
你自以為犧牲一己可喚回公理正義,但這世間的遊戲規則卻不是這樣。你走了,又如何呢?就像孔子,一心想以禮治國,最後傷心離開魯國,周遊列國,潦倒時還能自嘲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當他最終回到魯國,卻不再碰政事,講學著書以終老,也算求仁得仁。
當年玄奘大師為度才子窺基,破例開方便門,而成就了唯識學宗師。看到窺基的「九問九答」,其中說到現實與夢境有何不同?夢中知是假,知道醒來就沒了。現實不過是個長夢,等我們也覺悟這是個夢境,就不會執著了。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所謂「不苦不樂受」,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感受,又翻譯為「捨受」。有修有證的弟子遇到各種苦痛,不會怨嘆、慌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當樂受時他也不為樂受所影響,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干擾。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控制的聖弟子。
在團體裡普遍存在三種人:一種人是有自知自覺,一種人是須經人家告知而覺,還有一種人是根本不知不覺。自忖:我是哪種人呢?有時自以為自知自覺,可有時卻是被告知才覺,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竟是「不知不覺」啊!所以,常修練「先知先覺」,或可減少一些遺憾!
回首過往,覺得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人與人的相處,當你無法改變他人,只有改變自己。從勉強到真心,不管別人是真的假的,自己是真的就好。當你無求就不會在意,他人也無法干擾你。很多事,此一時彼一時,正向面對、智慧處理、然後放下。「空無」的最高境界才能生「妙有」,宮本武藏最後一戰悟到的心法,讓他「劍不出鞘」而勝;令狐沖最高招就是無招,如此「笑傲江湖」,才能「快意人生」啊!
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不著於空、不執著於假,即中道。而此中道,亦不離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諦圓融。
體會這種觀法的修行人,見空觀、假觀、中觀皆一如,心中澄淨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