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隨筆】 一心三觀

文/永芸 |2016.11.18
4362觀看次
字級

文/永芸

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

緣生諸法差別,故假。

不著於空、不執著於假,即中道。

看了屈原與《楚辭》,想到屈原的人生遭遇,真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他大可不必「以死殉道」!我可以體會他徘徊在汨羅江的掙扎,他不願和他身邊的人妥協,寧可將自己的情懷傾注於《離騷》,而當他知一切不可挽回時,乾脆以身殉道,那永不回頭的悲愴啊!

你自以為犧牲一己可喚回公理正義,但這世間的遊戲規則卻不是這樣。你走了,又如何呢?就像孔子,一心想以禮治國,最後傷心離開魯國,周遊列國,潦倒時還能自嘲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當他最終回到魯國,卻不再碰政事,講學著書以終老,也算求仁得仁。

當年玄奘大師為度才子窺基,破例開方便門,而成就了唯識學宗師。看到窺基的「九問九答」,其中說到現實與夢境有何不同?夢中知是假,知道醒來就沒了。現實不過是個長夢,等我們也覺悟這是個夢境,就不會執著了。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所謂「不苦不樂受」,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感受,又翻譯為「捨受」。有修有證的弟子遇到各種苦痛,不會怨嘆、慌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當樂受時他也不為樂受所影響,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干擾。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控制的聖弟子。

在團體裡普遍存在三種人:一種人是有自知自覺,一種人是須經人家告知而覺,還有一種人是根本不知不覺。自忖:我是哪種人呢?有時自以為自知自覺,可有時卻是被告知才覺,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竟是「不知不覺」啊!所以,常修練「先知先覺」,或可減少一些遺憾!

回首過往,覺得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人與人的相處,當你無法改變他人,只有改變自己。從勉強到真心,不管別人是真的假的,自己是真的就好。當你無求就不會在意,他人也無法干擾你。很多事,此一時彼一時,正向面對、智慧處理、然後放下。「空無」的最高境界才能生「妙有」,宮本武藏最後一戰悟到的心法,讓他「劍不出鞘」而勝;令狐沖最高招就是無招,如此「笑傲江湖」,才能「快意人生」啊!

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不著於空、不執著於假,即中道。而此中道,亦不離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諦圓融。

體會這種觀法的修行人,見空觀、假觀、中觀皆一如,心中澄淨明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