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柏齡(資深媒體人)
美國大選結果後,除了一片不知道憤慨什麼勁兒的發文之外,網路世界的媒體圈多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直播投票」的行為,愈來愈多了。
這幾日以來,台灣臉書世界裡,每天都要拚觸及,直播投票的主題,五花八門,心目中最佳的總統是:李登輝、蔡英文、馬英九、陳水扁。
二○二○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和郭台銘,要投給誰?
反同性婚姻立法公投,贊成與反對?
日本核災輻射區食品開放進口與否?
這種直接訴諸網路民意的操作法,現在是門顯學,看著版面上紅底白字的Live,以及各選項底下,不斷增加的數字,真的會讓人血脈賁張,馬上點選,希望自己的陣營,能夠多一些票數。
這樣的網路聲量,到底有沒有意義?到底有什麼意義?
川普當選成為美國總統,掌握選民投票意向,很多人歸功於大數據演算法奏效,而傳統民調方式充滿漏洞失準,所以希拉蕊落選。
事前印度一家公司MogIA,蒐集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上,號稱兩千萬多筆資料,成功預測川普當選,這公司因為大紅,後續委託統計案源源上門。
此次競選,川普不做主流媒體廣告,利用社交媒體宣傳他的活動,川普的Twitter有千萬粉絲,個人經常在三更半夜推文。希拉蕊曾嘲笑川普:一個會被Twitter推文激怒的人,是沒有資格掌管美國核武代碼的。川普巧妙應答,說在網絡時代,社交媒體互動,就是最好的宣傳。
根據社交網路上收集的資料,川普的粉絲比希拉蕊多,主流媒體對川普大多是負面報導,社交網絡上的選民對川普印象比較正面,數據一直都是川普領先。
事實上,希拉蕊最後的總得票數甚至是贏過川普的,但是美國是贏者全拿的制度,選舉人票贏,總票數輸,照樣當總統,與其說是大數據預測成功,還不如說選舉制度的結構性使然。
大數據的功用,除了在搜集資訊之外,更重要的在於數據資料的解讀,重點來了,怎麼個解讀法?就怕美國大選結果,更讓大數據演算紅火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演算法的透明化,成令人關心的議題。
德國總理梅克爾稍早也呼籲,大型網路平台應公開自己的演算法,因為網路使用者有權知道,透過搜尋引擎接收到的資訊,是如何、依據何種基礎傳送的,演算法不公開透明,可能導致認知被扭曲,縮小可獲得的資訊範疇。
如果散布的是錯誤的、不當的資訊,那傳播速度之快和影響範團之廣,就是真正的壞事傳千里了。
即使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解釋,臉書只是一個平台,就算有錯誤訊息,也不到百分之一。聽起來不多,但台灣一千五百萬用戶中的一個百分點,就是十五萬人接收錯誤資訊!
演算法可以決定一個條目的重要性,或搜尋時出現的先後順序。搜尋到的資訊,會強化既定意見,會有更多類似看法的人提供意見,也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這是有危險的。梅克爾強調,健全民主制度倚靠的是人們正視反對意見。
就怕大數據三個字遮蓋了人性選擇上的思慮、論辯機制,往後事事訴諸大數據,不僅代表時代在改變,而是操控民意的工具,跟著時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