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既不在高山原住民區、也不在都會區的學校,常被政府忽略,資源比偏遠離島學校還少。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昨指出,針對這類「不山不市」的弱勢學校,教育部鼓勵大學師資生參加「史懷哲計畫」,下鄉扶助學生;未來還可結合新南向計畫,邀東南亞或其他海外師資生到台灣的偏鄉學校服務。
教育部自民國九十五年推動大學師資生「史懷哲計畫」,鼓勵學生活用課堂上學到的教學技巧與教育理念,暑假到離島偏鄉中小學服務三周。至今十一年,共有一萬六百二十名師資生參與,服務七百零二所學校、三萬三千六百七十四人次學生。
蔡清華說,國外大專許多志願服務活動,都開放各國學生參與,且往往自費參與。史懷哲計畫未來也比照,邀國內師培大學東南亞姐妹校學生自付機票,來台與本地學生一起到偏鄉服務,也讓本地學生有機會用簡單的英語和外國學生對談,拓增國際視野。
文藻外語大學外語教學系大四生王家偉,去年暑假參加史懷哲計畫,到屏東墾丁國小服務,遇到同時有聽障、視障的多重障礙學生,他一度想放棄,後來克服心理障礙,找到輔導學生的方法,讓他更有動力當老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大四生溫孟涵,今年暑假則到新北市金山區中角國小服務,某日遇見一個女學生,正怒視前方的老師,她於是走過去和這女生搭話,對方說「老師的愛都有差別待遇,你們只看得到你們關心的人,也只會對你們覺得同情的人好。」
溫孟涵說,女孩口中「同情的人」,是另一名高大的男生,因先天因素,常無法控制行為。她於是告訴女學生,老師面對這類情緒有障礙的學生,不能坐視不管,而非偏愛他們,老師愛每個小朋友,小女生才因此釋懷。這也讓她深思,不只要自問適不適合當老師,更要自問,願不願花十年或更多時間陪孩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