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創業家平台」從來沒有缺少過。名稱更宏大、響亮者更有之,但真正做起來的不多,分析其原因在於真正的know how,在沒有信任的基礎上,大家是不願意分享的,很多講出來的,都是管理常識,什麼「魔鬼都在細節裡」,「務必找到好伙伴」等等,這些觀念不用講我也懂,不需要大張旗鼓來聽你呼悠。
由於這樣的原因,大家談的也不深,互動的也不密切,頂多就是換換名片,所謂的累積人脈。時間久了,就變成文青互相取暖的場所,有人甚至說是loser club,因為會來的人都是做不起來的人,一群失敗者相濡以沫。這樣的循環久了,強的人覺得來這裡沒有獲得,選擇淡出或離開,劣幣驅逐良幣,整個組織和系統就會慢慢的衰敗進而結束。
其實我們這一代從來不缺乏創業精神,創業精神不是一種行為,是一種態度,和一種價值。並不一定要跳出來,開個什麼公司,去拓展市場銷售產品,才叫創業。在很多企業內部,出資者幾乎把全部權力託付給你,讓你從尋找方向、戰略擬定,到運作執行都是你說的算,那也是一種創業。
兩岸的創業者,在思維和做法上不盡相同,台灣的創業者動機不是太強烈,當然多半是為了錢。常常如果創業已小有所成,那就選擇偏安,不願意把既有成就再冒險投入去追求成長,所以台灣的產品往往精緻,但就是在一個小範圍內有所成就,在這樣的架構下,所以自然很難產生國際級、殺手級的產品,也缺乏了國際大戰略的服務和架構,這樣的新創事業心態,沒辦法成就一個國際級視野的企業。
但在大陸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概念,很多大陸創業者的投入,由於市場廣大,眼界就必須要宏遠,所以所做的,所追求的,不僅只是規模和格局,很多時候,更是國際競爭力的拼搏,但是由於追求高速的成長,所以在管理的細膩和質量掌握上,就往往略顯粗糙,少了質感。
台灣的「精」和大陸的「拼」,有沒有融合交流的機會?來自於「所有人服務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再引伸出兩個很重要的概念。
第一是共享豐盛,貢獻你所長,只取你所需:在資本主義的由遊戲規則下,我們從人性的自利本質出發,無時無刻的追求一切效益極大化,對於資源強取豪奪,對於利益吃乾抹盡。有沒有可能,我們創造一個烏托邦,大家把你所能貢獻的價值都放在桌上,能多給的就多給,就把你自己所能夠且不危害生存的資源拿出來。而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就只取你所需要的那一塊,不多拿,不貪心,這就是「共享豐盛」的概念,這也是在「三所有」的行為基石下所衍生出來的重要概念,如果大家都願意共享豐盛,組織的力量就會無限循環的正向強大,並普照於所有人。
第二是萬物生長,不去假設我們知道未來:很多投資的故事,其實都是來自於假設。我們假設我們會成功,我們假設創業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而現在和未來的成功之間,欠缺的,只有資金和時間。所以創業者想盡各種辦法去吹牛,去忽悠,甚至講的更白一點,去騙錢,反正錢騙到手之後,後面的理由是無限的,不論是歸咎大環境的不景氣,或成長過程中不可測的人事變化、產業轉移等等,那都是講不完的。
交流切磋
放眼世界
所以,如果沒有人可以真正的預知未來,那我們需要計畫幹什麼?換句話說,創業計畫是沒有意義的,那是你個人在辦公室裡面用電腦打出來的東西,那是你個人的幻想,不是事實。所以萬物生長,就如同一顆種子落地後,給陽光,給水分,它就會自然的成長茁壯。我們不需要苛求它長成什麼樣,因為我們辦不到,也不會知道。
有許多朋友問我,這看起來好像和我本業很不相關,我幹嘛淌這個混水?其實人生很多事情也不一定是需要強烈目的性的。我就只是單純的想為兩岸的創業家們做點事,讓台灣與大陸有交流互動的機會。也誠摯的希望在兩岸的創業家們,能有這樣的機會,交流切磋,放眼世界。兩岸創業者社群將於11月19日舉辦「WorkFace Taipei創業嘉年華,聚焦兩岸」,搭建起兩岸三地創業家的橋樑。(作者為紡織第二代企業家,WorkFace台北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