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四匹馬拉的馬車,中間兩匹叫服馬,旁邊兩匹叫驂馬。
衛國有個人娶新媳婦,馬車到新婦家去迎娶,新媳婦上了迎親的馬車,看了看四匹馬後,問道:「這兩匹驂馬是誰家的?」
「借來的!」趕車的僕人回答。
新媳婦聽後,立刻吩咐這個趕車的僕人說:「一定要好好愛護這兩匹向人家借來的驂馬,也不要太使勁鞭打自家中間的兩匹服馬!」
這輛迎親的彩車到了夫家門口,她剛被婢女攙下車來,回頭跟身邊這名從娘家一路跟來的伴娘說:「快回家去把娘家灶裡的火熄掉,不然會失火的。」
才走進了夫家門,她看到門口擺著一個石臼,就對夫家的人說:「是不是能找個人來,把這個石臼搬到窗戶底下,擺在門口,家人常進進出出,會妨礙大家走路!」
婆家人聽了這個新媳婦的話,都笑話她!
魅力解析
新媳婦注意的這幾件事、交代的處理方式,都說的合情合理,為什麼仍然被人家笑話呢?
因為,新媳婦在婆家只是一個初來乍到者的「身分」,對婆家人來說,新媳婦說的話即使都出自善意,仍覺得這些話都說得與其身分不合,話說得太早或太晚,就等於說的時機不對。
什麼身分說什麼話,什麼身分管什麼事。
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即是說你不是那樣身份或職務的人,就不要去管那樣的事。新媳婦說的事情,雖然都是她的身分可以管的事,但還分初來者身分和資深者身分之不同,能說的話和管的事亦有別。
新媳婦說的話幸虧都合情理,聽者知其出自好意,所以只被人笑話;如果說得稍稍不合情理,被人認為是惡意,就不僅被人笑話,還會被人指責不知身分。
許多好招怨者,即因說話的內容與其身分不合,導致說話的時機不對而遭人詬怨。
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必須常用語言來溝通與協調,說話時切記不忘自己的身分,衡量說話內容出口的恰當時機,這樣才能說出讓人感覺得體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