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考古的歷史縱深

李碧華 |2016.11.07
2886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年,東線鐵路卑南站施工,揭開埋藏豐富史前卑南文化遺址的神秘面紗。此遺址不僅是台灣考古史上最完整聚落模式,更是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對於台灣東部史前文化的發展存在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大自然植物染 合成染料發明前,所有染料皆取自大自然。台灣兼具寒帶、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氣候,植物資源豐富,含藏各染料植物。各族群對顏色的萃取、運用,因在地自然條件及生活風俗而有差異,也創造出獨特的工藝文化。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魯凱族黑米束 屏東多納的魯凱族部落流傳黑小米神話。收成過後,部落舉行盛大的黑米祭(Tavesengane)。用彩色繽紛的粗繩紮成黑米束,更顯黑色的慎重莊嚴,與參加祭典的黑藍服飾戰士,相映成趣。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婚禮紅綢八仙綵 漢人婚俗禮儀使用的禮器皆以喜氣洋洋的大紅色為基調,和祈祝傳宗接代及風俗信仰有關。各式下聘禮盒伴手禮、成雙的龍鳳髮簪,以及紅綢八仙綵皆大紅,煞是華美好看。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泰雅族染織藝術 泰雅族以獨特的染織藝術聞名,族人從植物採集來的顏色包括紅、黑、白、藍、黃等,擅長利用植物的莖葉或果實將線材染色後織入布匹。泰雅族崇尚紅色與黑色,以簡單顏色創作,織紋以菱形及橫條最為普遍。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拉阿魯哇族頭飾 拉阿魯哇族主要分布在高雄境內,貝神祭(Miatungusu)是農作收穫過後之二或三年間,祭拜Takiaru(貝殼、貝神)的大祭,被視為是與祖靈溝通最重要的祭典。男性族人服飾以紅、藍二色為主,女性服飾以藍、黑二色上衣或是白色上衣。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南島民族展廳 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呈現原住民九族文化,延伸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對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初步的印象及進一步探討。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史前史展廳 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至少一萬五千年。館藏是品質精良且數量稀少的國寶玉器,包含距今3,500年前至2,300年臺東縣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型玉玦、鈴型玉串飾、喇叭型玉環、管型玉飾,以及花蓮縣鹽寮遺址出土的蛙型玉飾等。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科學的考古學展廳 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自然史展廳 史前館動線的起點,隱含萬物生命的開始,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介紹台灣自然史的脈絡,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從「地質-生物-人類」的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南科文物陳列室 陳列先民飲食的考古證據,包括稻米、小米、薏苡、朴樹子、破布子、苦楝子、豆類。板棺墓葬群遺址則依據考古空間特性,最下層為大坌坑文化墓葬,往上依序為牛稠子文化甕棺、大湖文化一般墓葬以及甕棺葬。 圖/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李碧華

一九八○年,東線鐵路卑南站施工,揭開埋藏豐富史前卑南文化遺址的神秘面紗。此遺址不僅是台灣考古史上最完整聚落模式,更是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對於台灣東部史前文化的發展存在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開啟通往台灣史前和當代原住民文化的世界,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除了月形石柱做為指標外,更走入考古第一現場來遠眺千年不變的地理特徵,「玉見」歷史深度、文化厚度與美感的高度!從礦物、產業、考古、史前及文創等面向探索五個「點燃」的故事

「顏色的基因」色彩與文化特展連結台灣的自然生態與多元文化。「人與自然」領域從色彩的誕生開始,以自然界中礦物和植物的繽紛七彩,帶出人類如何渲染出跨文化婚姻裡的色彩記憶;「人與人」領域從不同時空及族群使用的婚俗色彩,一窺則文化價值觀的底蘊;「人與超自然」領域呈現漢族、原住民族及新住民在年節慶典中滿天鋪灑開的色彩,共啟一場深刻的文化印象之旅。

「尋找東方金銀島」特展則看見台灣四百年前東部村社,包含大航海時代崛起、日本海外貿易與鎖國政策、荷蘭人的台灣東部尋金故事等,具有歷史縱深,充滿航海及探險色彩。

顏色基因 天地萬物的七彩繽紛

大自然植物染

合成染料發明前,所有染料皆取自大自然。台灣兼具寒帶、溫帶、亞熱帶與熱帶氣候,植物資源豐富,含藏各染料植物。各族群對顏色的萃取、運用,因在地自然條件及生活風俗而有差異,也創造出獨特的工藝文化。

魯凱族黑米束

屏東多納的魯凱族部落流傳黑小米神話。收成過後,部落舉行盛大的黑米祭(Tavesengane)。用彩色繽紛的粗繩紮成黑米束,更顯黑色的慎重莊嚴,與參加祭典的黑藍服飾戰士,相映成趣。

婚禮紅綢八仙綵

漢人婚俗禮儀使用的禮器皆以喜氣洋洋的大紅色為基調,和祈祝傳宗接代及風俗信仰有關。各式下聘禮盒伴手禮、成雙的龍鳳髮簪,以及紅綢八仙綵皆大紅,煞是華美好看。

泰雅族染織藝術

泰雅族以獨特的染織藝術聞名,族人從植物採集來的顏色包括紅、黑、白、藍、黃等,擅長利用植物的莖葉或果實將線材染色後織入布匹。泰雅族崇尚紅色與黑色,以簡單顏色創作,織紋以菱形及橫條最為普遍。

拉阿魯哇族頭飾

拉阿魯哇族主要分布在高雄境內,貝神祭(Miatungusu)是農作收穫過後之二或三年間,祭拜Takiaru(貝殼、貝神)的大祭,被視為是與祖靈溝通最重要的祭典。男性族人服飾以紅、藍二色為主,女性服飾以藍、黑二色上衣或是白色上衣。

展館探險 隱含萬物生命的開始

史前史展廳

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至少一萬五千年。館藏是品質精良且數量稀少的國寶玉器,包含距今3,500年前至2,300年臺東縣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型玉玦、鈴型玉串飾、喇叭型玉環、管型玉飾,以及花蓮縣鹽寮遺址出土的蛙型玉飾等。

南科文物陳列室

陳列先民飲食的考古證據,包括稻米、小米、薏苡、朴樹子、破布子、苦楝子、豆類。板棺墓葬群遺址則依據考古空間特性,最下層為大坌坑文化墓葬,往上依序為牛稠子文化甕棺、大湖文化一般墓葬以及甕棺葬。

自然史展廳

史前館動線的起點,隱含萬物生命的開始,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介紹台灣自然史的脈絡,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從「地質-生物-人類」的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

科學的考古學展廳

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南島民族展廳

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呈現原住民九族文化,延伸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對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初步的印象及進一步探討。

【館長小檔案】

展現本土文化

館長張善楠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育理論與政策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法學碩士,曾任教育部文化參事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組長、台東大學教授、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所所長等、目前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張善楠說,史前館三大基礎為「康樂本館」、「卑南文化公園」與「南科分館」,以考古學與南島民族等主題串連,將台灣史前和原住民文化本土又超越國界的意涵具體呈現,發展成兼具本土文化特色及國際視野的一流博物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