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勸募器官被諷為「禿鷹」的社工管理師黃翠蘋(右)。圖/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社工管理師黃翠蘋,從事器官勸募工作十五年,曾被家屬罵「夭壽」和「禿鷹」的她,始終堅守這份有意義的工作,至今已服務器捐個案逾三百人,促成三千名受贈者重生,她說,「我深信,生命的盡頭還能延續愛,是最好的結果。」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昨天舉辦「一○五年優秀器官勸募人員表揚大會」,表彰包括黃翠萍等十三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優秀器官勸募人員。
黃翠蘋表示,早期沒有安寧照護觀念,家屬希望能救就救,十多年前在勸募時,曾被家屬罵「夭壽」、「沒同理心」,連醫護人員都被說是「禿鷹」,暗諷只知道刁肉,讓她心裡曾經很受傷,「但我臉皮厚,覺得他們只是不了解,調適過後,也沒打退堂鼓,一直堅持做對的事情。」她坦言,直到近幾年器捐觀念被大力推廣,情形才逐漸改善。
她表示,家屬不同意器捐的原因大多是認為病患腦死後需「再開刀,怕大體會不完整,也希望親人能沒有傷口的離開。」黃翠蘋就會耐心向家屬解釋,器捐是由外科主治醫師操刀,還會放入捐贈的器官,如人工角膜、義眼、義肢等,再細心進行縫合,確保大體的完整。
昨天,黃翠萍帶著屏東三地門魯凱族部落第一位捐贈者羅正龍的姐姐巴秀珍前來,分享當初器捐的歷程與心情。巴秀珍表示,弟弟在二○一三年時,因車禍腦死,醫師建議可以器捐,在黃翠萍的解說下,她和母親希望弟弟的生命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決定簽署同意書,卻遭到族人以「違反部落全屍傳統」而不諒解。
黃翠萍說,巴秀珍很不容易,一個晚上接到族人四、五十通反對的電話,「有些家屬可能就退縮,但她始終堅定平和,和族人耐心溝通。」黃翠萍表示,後來羅正龍成功捐出心、肝、腎、眼角膜和血管,共二十多人受惠,生命得以延續。
現今,黃翠萍每年都能促成十五位器捐成功的個案,但她說:「其實,器捐不是勸,是可遇,不能求。誰都不希望憾事發生。」因此她是拋給家屬不同的想法,「不少家屬是了解到原來親人的角膜還可以看世界,心臟能繼續跳動,生命重新在受贈者身上發光發熱,才同意器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