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垃圾掩埋場幾乎已經飽和,今年底就會爆滿。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遊客如織的蘭嶼,現正面臨空前的垃圾危機。相當於二十三座標準泳池的垃圾掩埋場,再二個月就會爆滿。蘭嶼鄉公所研擬向遊客開徵「生態捐」做為清潔費用,台東縣議員將提案立法,環保署長李應元也表態支持。
蘭嶼居民約五千人,近五年來,每年平均有十一萬人次旅客湧入;雖然帶來觀光財,但也製造大量垃圾,每年約一千二百多噸。尤其二○一四年7-11進駐後,當年垃圾量更暴增到一千五百多噸,環島公路旁、海岸線處處可見瓶瓶罐罐等垃圾,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後方一處偏僻空地,被「藏起來」的廢棄汽機車堆積如山。
蘭嶼掩埋場場長潘聯發說,旅遊旺季每月垃圾量有一百多噸,淡季也有八、九十噸,掩埋場自一九九八年啟用,設計容量三萬九千一百五十立方公尺,目前剩餘容量僅八百零一立方公尺,「今年底垃圾場就滿了!」
奇幻漂流280公里 運高雄焚燒
台東縣環保局二○一一年起委外招標,找廠商把垃圾海運至台東富岡漁港,再走陸路轉送高雄焚化爐焚燒,每片垃圾都要走一段長達二百八十公里的奇幻漂流;但外運成本每噸五千零二十五元,相較台東其他鄉鎮七百二十元,足足是七倍之多。
垃圾問題難解,鄉公所盼爭取經費處理垃圾,正研擬向遊客開徵「生態捐」,台東縣環保局也正執行清運蘭嶼廢輪胎專案,減輕掩埋場負擔。蘭嶼居民希望台東機場、漁港設置大型垃圾桶,讓遊客帶垃圾回台灣時可以丟。
蘭嶼鄉長夏曼.迦拉牧表示,希望能開徵生態捐,每個遊客收二百元或二百五十元,除增聘清潔人力,也會送遊客一個有蘭嶼圖騰的環保袋,除了當伴手禮外,也請遊客把自己的垃圾帶回台灣丟,已請議員洪宗楷到台東縣議會提案,只要順利通過自治條例,就可開徵;議會不通過,再請中央政府幫忙。
衛蘭行動 多背1公斤垃圾回台
蘭嶼高中學生為保衛自己的家鄉,組成環保社團「衛蘭組織」,以實際行動解決垃圾問題,「衛蘭組織」除了有「蔚藍」的諧音,也代表「保衛蘭嶼」的意涵。上學期推動「多背一公斤」計畫,呼籲遊客自帶垃圾回台灣,這學期則要從生活中落實垃圾減量。
衛蘭組織的學生有感於島上沒有落實垃圾分類,特地設計兩款垃圾桶,以簡易圖案區分一般垃圾與回收物,方便長輩辨識,此設計概念已獲鄉長認同。今年元旦發動淨灘,當天撿了超過六百公斤垃圾,超過八成都是可回收垃圾。
今年起,衛蘭組織發動「多背一公斤」計畫,拜訪各部落的民宿、餐廳業者,希望能張貼公告,呼籲遊客帶走一公斤垃圾回台灣。
蘭嶼高中學務主任陳淑貞指出,這學期的社團目標,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做起,落實垃圾減量,盡量用環保杯,少買飲料。
蘭嶼高中校長楊瑞良說,未來計畫請學生設計環保袋圖案,交由鄉公所製造,再發給遊客裝自己的垃圾,帶回台灣,希望明年度實現。
堆垃圾的地方爆紅 超諷刺
蘭嶼的新興景點「咖希部灣」,達悟語意思是「堆垃圾的地方」,寶特瓶做成的裝置藝術引人注目,後方有一棟寶特瓶屋正在興建。長期關注環保的阿文,希望藉此提醒大家蘭嶼的垃圾問題,並號召夥伴加入行列,一起維護蘭嶼的美麗。
身為蘭嶼的環保先驅,阿文三年前開始回收寶特瓶、鐵鋁罐等可再生資源,他還買了一百多個網袋,放在島上各處,呼籲居民做資源回收,這樣的理念吸引不少來自台灣的夥伴幫忙,也影響了鄉公所,今年開始放置官方網袋。
三年來,阿文埋首做資源回收,但賣出的錢扣除昂貴的船運成本,所剩無幾。在經濟壓力下,只好收起租車本行,把機車賣掉,現在只剩一間雜貨店為生。所幸貴人相助,奧美志工今年協助推動「咖希部灣」計畫,並設計「自己的垃圾自己背」環保袋出售,不僅打開知名度,也有微薄收入;最近樂團五月天也義賣舊衣做成的環保袋,所得捐給咖希部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