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心
春秋時代名思想家曾子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可說是做人處世的基本道德。一個人若能經常反省自己,改過遷善,必定能成就高尚的人格;為政者若能自省自察,自我舉過,也不失為一個仁德的君子。
過去賢明的君主都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做為檢證其施行德政與否的指標,因為他們堅信,天地人的關係是一體的,君主施政有德,也會影響民心淳厚良善,自然能感得善的天相;如果連年的天災疫病,或者人為的禍亂衰相,即是上天對世人偏離道德行為的一種警示。
孔子也呼應這樣的說法,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因此古代的明君都深知治國大義,無不把修身作為第一要務。一旦天地出現異象,或者民生不安,君主就會反省過失,並自下「罪己詔」,請求上天降罪給自己,不要連累百姓。
民主時代,一切以民意為重,為政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與遠見,沒有前瞻大局、大開大闔的魄力,甚至以私心私利為前導,最後往往會被民粹所累,失去民主國家的意義。
民主過程,必然會經歷多方不同程度的磨合與陣痛期,不管是主政者或是人民,除了要有為公為眾的心量,更需要的是自我反省、自我改過的力量,才能談到民主。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少數人的喜好,美其名是為民喉舌,實際上還是為了滿足私欲,終究有一天會被人揭穿,為群眾所揚棄。
(本專欄每周一、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