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最近美國政治的發展,引起學術界的討論。其中最獨特的就是發現美國政治過去的一些特色正在消失,反而是吸納了台灣政治的元素,形成了美國政治「台灣化」的現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的陳一新教授最近對此發表文章《美國政治「台灣化」的諷刺》,指出他曾經將這觀察告訴美國法律專家孔傑榮(Jerome Cohen),引來他哈哈大笑。但笑聲中其實暗藏著淚水,代表美式民主正在崩壞,不再具有過去典範性的意義。
美國政治怎樣台灣化?主要是昔日的兩黨共識迅速流失,不再是「君子之爭」,不再發揮民主的優勢,將對手的好處吸納,保持民主的動力,而是一種陷入泥漿摔跤的互相抹黑,你死我活,讓社會不斷內耗,在一些基本價值問題上,都沒有共識。就以這次希拉蕊與川普的選戰來說,都是彼此極盡抹黑之能事,他們所描述的美國,好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沒有交集之處。
價值觀的巨大分歧,和政治競爭中所採用的手段,也似乎越來越沒有底線。譬如川普被問到如果他在選舉落敗,他會不會承認敗選而支持希拉蕊。結果他用模糊的否定說法,背棄了美國政治中對勝選的尊重。更別說他不斷惡言說美國的選舉制度已經敗壞,但又舉不出任何的證據。美國政治生活的優良傳統-重視Fairplay(公平競爭)的精神喪失殆盡,就好像球賽的規矩都已經不清楚,就是打一場混戰。
這也是負面選舉的特色,台灣在這方面可說是領先全球。 就以這次川普被揭發的性醜聞錄影帶與錄音帶,看在台灣人眼裡,其實「早已有之」。一九九八年,吳敦義競選高雄市長時,被綠營一卷偽造的錄音帶打敗,輸給謝長廷。雖然後來這錄音帶被法庭判決是偽造,但已經太遲了。
不過無論是民主政治的美國化或是台灣化,關鍵就是制度上的設計與政治文化上的敗壞,陷入了「選舉政治」(Electoracy)的形式,而無法落實民主的理想與精髓。
這也導致美國政治學者的反思。民主政治是否可以找到「賢能政治」(Meritocracy),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選賢與能」、「用人唯才」。
日本裔美國學者法蘭克.福山,前年就出了一本書《政治秩序與政治崩壞》(Political Order & Political Decay),就對「自由民主」的現實操作面作出反思,指出從蘇聯式的極權到自由民主,看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現實上不少進入選舉政治的社會,都是一團糟。從巴基斯坦到斯里蘭卡,從菲律賓到印度,從希臘到西班牙,選舉政治都帶來社會的動亂與內耗。因而政治學者反而覺得,現代化政治的先決條件,還是要有「良好的管理」(Good Governance),而不是空有選票。
其實追溯歷史,美國政治的敗壞,早在九十年代就開始,進入極端的「負面政治」(Negative Poitics)。始作俑者的是小布希的選舉謀臣羅夫(Karl Rove)。他就是靠很多幕後的陰謀詭計,串通媒體與民調機構,製造輿論,打擊對手,為自己造勢。它融合了現代媒體追逐醜聞、血腥的特色,將權力包裝成為一種「自鳴正義」的工具,製造了「英雄vs惡魔」的模式。
小布希就靠羅夫的政治包裝,兩度總統大選獲勝。這是美國政治沉淪的開始。如果說美國政治「台灣化」,不如說台灣政治「美國化」。 兩種負面政治合流,互相學習,共同沉淪,這是台灣政治的悲哀,也是美國政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