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北京國博宋代石刻藝術展 林政儀 |2016.10.19 語音朗讀 20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展場一景 圖/林政儀 持注子仕女石刻。圖/林政儀 托盤侍女石刻,盤內應為點心、饅頭之類。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九月中旬,與友人籌畫一訪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宋代石刻藝術」展,為避開大陸十一長假的人潮,在馬勒卡颱風過境台灣之後趕緊成行,便一下子從亞熱帶過渡到溫帶,抵北京時,夜已滿是秋意。 翌日午後,從下榻飯店搭地鐵至國博附近的天安門站,出了站,隨即排入蜿蜿蜒蜒的人龍末端,隨著安檢人員檢查隨身物品的速度,或快或慢地走著,不一會兒,總算進入了天安門管制區,速即快步走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免費領票窗口,排隊領取門票,之後又排入一條人龍等待安全檢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接近博物館入口,直到步入館內,身處開闊挑高的大廳,才令人頓時身心開闊,一洗一連串排隊、等待時的煩躁。 「宋代石刻藝術」展,位於博物館三樓的開放空間,展區並不難找,但很容易錯過,此展展出四川地區出土的三十件宋代墓室石刻,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以來,公共空間舉辦的第一個專題展覽 。 在此次展出的石刻多為首次展覽,主題圍繞在「開芳宴」中的場景。「開芳宴」是宋墓雕刻與壁畫中最為流行的題材,此宴為夫妻之間的特定飲宴,宴中男女墓主人在廳中就案對坐會宴,觀賞散樂雜劇演出,而侍者侍奉於左右,並有進茶、獻食、侍奉、備宴等姿態,展現墓主夫婦生前的和睦與恩愛。此次展出浮雕石刻內容,有行樂表演的伎樂圖、梳妝圖、出行圖、守衛的武士圖和四神圖,不僅可見墓主在世時富足的生活情景,也彰顯墓主的高貴身分與地位。 石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茶」、「香」有關的〈持注子仕女石刻〉及〈二侍填香石刻〉。〈持注子仕女石刻〉刻有仕女手持注子,而注子有一說為茶器,一說為酒器,在五代十國中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手卷中即可見到注子的身影,注子的使用至宋代更為流行。宋代注子多以金屬、陶瓷製成,常見造型即如石刻中侍女所執的折肩注子,從四川溫江南宋窖藏、福州南宋許竣墓,兩處出土的注子,在形制上亦與此石刻較為相近。 另一件〈二侍填香石刻〉,石刻上刻有兩位面容圓潤的侍者,神情專注立於香爐兩側,作填香的姿態。宋代香爐依有、無「上蓋」,而分為封閉式與開敞式兩類香爐,開敞式香爐又以蓮花香爐較為常見,石刻中的香爐,爐足為三,在蓮花下刻有捧蓮狻猊,裝飾上活潑而別具生趣。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曾兩度入宋的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在中土參謁名山,學習佛法,並將臨濟宗東傳,成為日本「茶祖」、日本臨濟宗的初祖,此後茶、香文化在日本佛門中流傳不墜。今日探究宋代的焚香方式與飲茶文化,除了從宋代文獻記載尋覓外,大概只能從出土文物兼考據東傳日本的茶道、香道中推敲,而窺知一、二,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宋代石刻藝術」展覽中的刻石出土於四川,離兩宋的文化中心汴梁、臨安甚遠,尚且展現如此獻食備宴,更使千年之後的我,更貼近宋史大家鄧廣銘筆下的宋代種種,兩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喪葬習俗等,不再是抽象的文字意象,而是立體的一分勝緣。 前一篇文章 【佛經裡的閩南語】 失禮引申作 對不起、抱歉 下一篇文章 【春秋雜談】 禁補令前世今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遨遊藝事 京都橋本關雪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