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永祥(嘉義縣/南華大學財務金融系教師)
少子化海嘯十年前開始衝擊各級教育,一年多後大學校院生源嚴重不足,恐將有一波大淘汰,到民國一一七年,十八歲人口數只剩下現在的一半,大學經營之路更為艱辛,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大學勢必拓展招生版圖,深耕國際學生的教育和學習需求,以下是筆者提出大學因應少子化與全球化,校務經營與管理的方向和策略。
一、台灣的大學除了傳統提供歐、美、日語系之外,應設東南亞語學系或甚至印度語系,因應未來發展。
二、英語是全球溝通語言,應列本地生必修學分。為有效提升語言能力,建議系所或學院學生,畢業前至少需修習一門全英文課程或是多益英語分數檢測,當成畢業門檻。
三、教師教學品質提升,刻不容緩,要激勵與評判教師的表現,適切獎勵與評鑑,回歸特定學術或專業社群,了解其學術或表現,有助於長期學術與專業的發展。
四、相較於開發中國家,台灣在電子產業、製造、農業、醫學、商業管理、設計、人文社會,乃至於教育,具有一定程度優勢。各大學應充分發揮這些領域教學、研究能量,積極統整產、官、學網絡,以吸引國外人士來台灣短期交換、研修學分、訓練課程、產業實習、培訓與攻讀學位,引領大學在區域或領域中的關鍵位置。
台灣目前一百五十八所大學校院,如何在重新洗牌的高教版圖中成為贏家,端看能否找出活路,提高教學能量、提升學習成效、組織變革、創新特色、強化經營管理、建立入學管理模式、及資源重分配等方向,擬定全套戰略,揮出致勝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