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高雄市/國小教師)
星雲大師提及「勤奮、好品德」是筆者相當贊同的。這陣子,手機遊戲暴紅之際,孩子們天天沉浸於此,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此為媒介的也不少,這不是不好,而是可能造成學習上的偏差。
這幾年因教育改革,導致學生的學習重點,已不再只是「課業」,而是有更多的額外學習,太多過雜的「餵食」,容易造成學生無以適從,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學習的主體。
我問孩子,你回家有主動讀書嗎?如果沒有考試,你會讀書嗎?如果沒有作業、家長不督促,你還會讀書嗎?答案以否定的居多。長期以來,我們儒家思想的傳統美德「勤奮」似乎成了奢侈的事,不僅讀書,還包括做事的態度等。
我也認同品德的重要。一個孩子領了某基金會的贊助獎學金,我請他寫感謝卡,他說:「為什麼要寫,以前都沒寫過。」我說別人幫你申請,讓你能好好讀書,他回應:「我又沒有說要申請。」這段對話,讓我好難過;感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處事態度,更是品德裡很重要的一個小子題。所以,為師的我們,應積極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實踐道德倫理。
有了勤奮、好品德之後,繼而便是投入學習,也許是自身領域的專業成長,也許是造福社會所該具備的基本認知。最後,再依個人的發展,探索這個世界能帶給我們什麼、如何用人道精神去關懷這個世界的種種問題,如戰爭、難民、飢荒等。所謂修身、齊家、治國便是如此。教育是一件複雜的工程,但唯心起始,就是改變的契機。
「從教育出發」,是一句很有行動力的話,但更可貴的,應是真正的實踐。教育涵蓋了每個個體、群策群力,像串起一顆顆的珍珠般,這樣才能看到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