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陽明大學公衛研究所調查,一日三餐熱量分配失當,在晚間八點半至凌晨五點進食,吃進熱量一百大卡(約十一公克脂肪),血脂代謝指標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就會上升三至六mg/dL,專家建議,夜間凌晨減少進食,將一百大卡熱量挪至早晨或中午,就能明顯降低LDL。
研究成員之一、陽明大學公衛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任指出,調查利用二○○五至二○○八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樣本,過濾罹患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對一千二百多名十九歲以上健康成人進行一日飲食回顧、抽血檢驗血脂代謝指標,在一日總熱量固定下,晚上九點進食約四百名及半夜十二點後進食的五十多名受試者,吃下一百大卡的熱量後,血脂濃度明顯上升。
董氏基金會許惠玉表示,凌晨吃消夜活動量不如白天多,促使胰島素分泌、囤積脂肪造成肥胖,長期會影響血脂代謝,睡前三小時應盡量避免吃消夜。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解釋,長期晚進食造成的肥胖,會形成血脂代謝問題,合併三酸甘油脂和LDL異常,血脂異常更是三高的隱形殺手,幾乎沒有症狀,卻是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險因子。